9月1日,朱江明的短视频账号更新了一条动态。镜头里的他简洁干练,无不欣喜地宣布:零跑8月交付57066辆,同比暴涨88%,环比再增 13.8%,连续六个月将新势力销冠的头衔稳稳攥在手中。
如果没记错的话,上一次朱江明上次单独为零跑出镜,还是7月销量突破5万辆时的分享。
要知道,不久前零跑才刚刚宣布累计交付量突破90万辆,按照这个势头和增速,意味着,零跑很可能在今年年内就撞线百万,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有一个百万级黑马。
不过,相比百万辆的节点,很多人其实还忽略了另一组数字的含金量——月销破6万。一直以来,月销5万到6万向来是新势力在跨过生死线的又一道坎,多少企业在这个区间兜兜转转却始终难以进一步向上。
一般来说,在这个阶段,多数企业会选择一种「做加法」的方式,通过拓展产品线、加码营销等方式,试图快速冲破销量门槛;相比之下,零跑思考的却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做减法」。于是,在这段时间,朱江明也在有意无意减少了单独为零跑的曝光频率。
尤其眼下,零跑正站在百万销量的临界点,从量变到质变,从野蛮生长的规模扩张期,步入需要精耕细作的效率提升期,做减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就像园艺师修剪樱花树一样,剪掉冗余枝桠,才能让主干更粗壮。对于零跑而言,要回答的不仅是“如何卖得更多”,而是“如何卖得更更好”、“如何走得更远”。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规模经济的边际递减与零跑的「效率临界点」!
英国经济学家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曾在研究1960年代英国汽车产业时,提出了「最小有效规模」概念与对应的曲线模型,精准描述了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逻辑: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产量提升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会不断收窄,直至达到「最小有效规模(MES)」临界点后,成本下降几乎停滞。
一组更具体的数据显示,当小轿车年产量从1000辆提升至5万辆时,单车成本可下降40%,规模效应极为显著;但产量从10万辆增至20万辆时,成本降幅缩至10%;从20万辆增至40万辆时,降幅进一步收窄至5%。
对零跑而言,随着其累计销量即将突破百万,单一车型的产量大概率已越过成本快速下降的阶段,进入规模扩张边际效益递减的区间。如果仍沿用过去「冲规模」的思路,不仅难以通过扩产降低成本,反而可能因种种问题增加运营负担。
换句话说,在汽车行业,百万销量从来不是规模游戏的终点,而是效率竞赛的起点。过去,在相似发展阶段,很多车企都曾通过类似「做减法」的方式,通过追求更精准的产品定义、更高效的生产体系、更聚焦的品牌叙事,让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能创造高价值的领域。
例如,2018年,特斯拉在进入规模扩张阶段后,就曾大幅简化产品配置选项,将多数汽车的配置选择减少到三个类别:车漆、轮毂和内饰,并取消了Model S的全景天窗、后向式儿童座椅等个性化选项;2019年,为降低线下运营成本,特斯拉更是关闭了北美大部分线下门店,全面转向线上销售模式。
这些战略「减法」虽然短期内引发争议,但通过减少生产环节的复杂度、降低渠道成本,最终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用户体验的双重提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如今即将突破百万销量的「临界点」,零跑反而会将“减法”作为品牌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路径。
更不用提,尽管从半年财报数据来看,零跑已经是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规模盈利的品牌,但若细究,零跑实际上还没有真正「上岸」。今年上半年,零跑通过碳积分、服务收入、政府补贴等方式获得 11 亿元,其中仅与Stellantis 的碳排放积分交易约2到3亿元。意味着,如果扣除这部分收入,零跑还并未靠卖车实现扭亏。
从大众市场中杀出重围,零跑的「黑马」剧本值得所有新势力企业学习;但另一方面,想要继续在规模化市场站稳脚跟,零跑还需要继续思考,如何通过对于资源更高效、更精准的应用,实现一个可持续、可盈利、具备复制性的「规模效应」。
2
聚焦核心能力,零跑的「减法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减法从来不是单纯地砍成本,而是系统性地优化资源投放,聚焦真正创造用户价值、具备规模效应的环节。围绕产品精准化、渠道高效化、技术模块化展开,从今年开始,零跑其实就已经在围绕产品、渠道等多个层面「做减法」。
不久前,零跑全新C11上市,最显著的变化是取消了副驾屏,正式告别延续四年的“中央悬浮式三屏”设计。同时,早期零跑C11的前备箱、手机支架、后备箱隔板,也都在新款被取消。对此,零跑曹力解释,“副驾屏的作用,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而且C11的副驾屏相对小一点,从数据看,操作频次不高。”
这种基于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定义的思路,让零跑真正从“堆配置”向一种「精准匹配」的方式过渡。一方面,能够带来产品成本的降低,让全新C11 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切入市场,相比老款价格下降4000元;另一方面,配置简化也推动生产效率提升,新C11的产能爬坡速度比老款快30%,交付周期缩短近一周。
与此同时,在渠道层面,零跑的战略性「减法」也同样精准,通过筛选优质经销商、淘汰低效伙伴,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渠道规模扩张与运营效率提升的双赢。
一直以来,由于急于扩大销售渠道,零跑的渠道管理相对粗放,不仅缺少基本的渠道分层,对经销商的资金实力和销售经验的门槛也并不高。据了解,要成为零跑汽车的经销商,只需要两三百万就基本过关。带来的结果是,部分小经销商因风险承担能力差、资金投入少,长期处于一种“微利或亏损” 状态,不仅无法贡献销量,反而加重成本负担。
今年以来,零跑围绕「渠道瘦身」主要进行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重新设定经销商资质标准,风险承担能力差、资金投入少的小经销商不再纳入体系;另一方面,与具备实力的4S店合作,借助其成熟的运营经验与客户资源,提升渠道质量。据透露,零跑预计明年将渠道规模扩张到1000多家门店,较当前大幅增长,并且这些门店均经过 “优质筛选”,单店效率将大幅提升。
此外,围绕着平台化、共享化的造车路线,零跑还在持续对于自由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打磨。特别是从去年LEAP 3.0架构的升级迭代开始,以及中国集成电子电气架构的上车,将车身域、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和动力域四域合一,使得不同车型的集成度更高。
就像乐高积木,用标准模块组合出不同产品形态,从而实现研发效率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优化。据测算,今年一季度,零跑的单车成本仅为9.74万元,根据上半年数据推算,零跑的平均单车成本约为8.9万,呈现持续下降优化的趋势。相比之下,小鹏的单车成本为13.7万元,理想的单车成本为21.4万元。
34
减法之后,零跑如何打破新势力「6万销量天花板」?
回看零跑的8月销量,在连续2个月突破5万辆,连续6个月新势力销冠背后,很多人其实忽略了,这组数据的真正含金量在于,零跑其实悄然突破了新势力造车的「天花板」。
过去,由于产能限制、现金流压力、盈利模式单一等种种原因,新势力围绕规模始终没有突破6万辆,最高理想曾创下5.2万辆的记录。
而如今,零跑连续两个月突破5万辆,并且仍然没有显露出「疲态」。行业观察人士表示,零跑很可能有希望打破这个怪圈,同时在冲击百万销量的过程中,带给新势力造车又一示范性样本。
背后,正是这种「减法」战略对于新势力传统瓶颈的破解。一方面,通过产品、渠道、技术等多维度优化,带来零跑在成本结构上更清晰。今年上半年,零跑的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三费,即管理 、销售、研发费用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零跑越来越进入一种规模驱动利润的正向循环,每多卖一辆车,边际利润都在提升。
另一方面,做减法是为了更好地做加法,节省下来的资源也因此投向更具价值的领域。零跑透露,今年以来,其智能驾驶团队规模从200多人增长到了500多人,其90%以上成员来自985/211高校的硕博,将重点研发无图城区领航、VLA大模型等先进技术。
从月销不足千辆到连续六个月销冠,从濒临边缘到冲刺百万销量,零跑的崛起印证了中国汽车新势力的韧性;而当它在规模顶点选择「做减法」,零跑还揭示了另一层深意,当规模红利见顶,企业需要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聚焦核心能力,用更精准的资源配置实现「少即是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特斯拉教会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何用电动化重构产品,那么零跑或许正在示范如何用效率重构市场。随着规模效应的不断迭代,可以预见,零跑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将继续扩大,甚至进入千亿市场市值和全年盈利的对线期也已经就在眼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