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671篇文章
“医生,请给我的伤口用最好的敷料,不用考虑钱。”
如果我拿出消毒纱布来,你觉得我会不会被病人投诉呢?
但如果我们穿越到了19世纪呢?
曾经的伤口护理:一场 “与感染的赌命游戏”
在消毒纱布诞生前,人类应对伤口的方式,更像是一场毫无胜算的 “赌局”。19 世纪中期的欧洲医院里,外科医生穿着沾满血污的外套做手术,手术器械只用清水简单冲洗,甚至直接用手接触伤口。当时的医学界普遍相信一个荒谬的理论:“伤口化脓是愈合的必经阶段”(被称为 “光荣的脓液” 理论)。于是,医生们不仅不预防感染,反而会用烙铁烧灼伤口、涂抹刺激性药膏,试图 “加速化脓”。
这种 “野蛮护理” 的后果极其惨烈:拿破仑战争期间,士兵们即便只是被子弹擦破皮肤,也可能因伤口感染引发坏疽,最终不得不截肢;更严重的会患上败血症,在痛苦中死去 —— 当时战伤后因感染死亡的士兵,占总死亡人数的 60% 以上。19 世纪 50 年代,维也纳总医院的妇产科病房里,产妇因分娩伤口感染导致的 “产褥热” 死亡率高达 20%,最严重时甚至超过 50%。就连简单的截肢手术,术后感染死亡率也普遍在 50%-80% 之间。那时的医院,与其说是 “治病救人的场所”,不如说是 “感染的温床”,人们对伤口的恐惧,远超对疾病本身的恐惧。
李斯特的 “灵光一闪”:让纱布变成 “救命符”
改变这一切的,是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1865 年,他偶然读到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论文 —— 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而不是 “自然发生”。这让李斯特突然意识到:伤口感染,会不会也是细菌在 “作祟”?他开始尝试在手术中 “杀灭细菌”:先用石碳酸(苯酚)溶液喷洒手术台周围的空气,再用石碳酸浸泡手术器械和医生的双手,最后,将浸泡过石碳酸的纱布覆盖在患者的伤口上 ——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块 “消毒纱布”。
起初,同行们都嘲笑李斯特的 “古怪做法”,认为他是在 “小题大做”。但数据不会说谎:在李斯特的病房里,原本 45% 的术后感染死亡率,短短几年就骤降至 15%。1867 年,他发表了《论外科手术中的防腐》一文,用大量临床案例证明:消毒纱布能像 “屏障” 一样,隔绝空气中的细菌,让伤口在 “无菌环境” 中愈合,而不是在细菌的侵蚀下化脓、坏死。这一发现像一颗惊雷,炸醒了整个医学界。人们终于明白:“伤口化脓不是光荣,而是细菌在搞破坏”,而消毒纱布,就是对抗细菌的 “第一道防线”。
一块纱布的 “蝴蝶效应”:重塑整个医疗体系
消毒纱布的意义,远不止 “保护伤口” 这么简单。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 “涟漪”,彻底改变了现代医学的走向。
1. 催生了 “无菌操作”:从 “随便做” 到 “规范做”
在消毒纱布出现前,医生做手术全凭 “经验”,没有任何 “无菌” 概念。但消毒纱布要求:纱布必须灭菌、器械必须消毒、医生必须洗手 —— 这些要求倒逼医疗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 “无菌操作规范”。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无菌手术室,甚至建立了专门的 “消毒供应中心”,负责给所有医疗用品灭菌。直到今天,“手卫生”“无菌操作” 仍是医院里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李斯特的那块消毒纱布。
2. 让外科手术 “敢做大事”:从 “小手术” 到 “大突破”
以前,医生因为怕感染,只敢做体表的小手术(比如切开脓肿),稍微复杂一点的深部手术(如腹腔手术、骨科手术),想都不敢想 —— 做了就是 “九死一生”。但消毒纱布构建的 “无菌环境”,给了医生们 “底气”。1882 年,德国医生贝尔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阑尾切除术;1884 年,英国医生辛普森开展了首例剖宫产手术 —— 这些曾经 “不可能完成的手术”,因为有了消毒纱布的保护,终于成为现实。可以说,没有消毒纱布,就没有现代外科医学的爆发式发展。
3. 从医院走向民间:让 “无菌护理” 走进寻常百姓家
1874 年,德国 Paul Hartmann 公司借助李斯特的技术,批量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无菌纱布;19 世纪 80 年代,美国强生公司也推出了灭菌医用敷料。从此,消毒纱布不再是医院里的 “稀罕物”,而是走进了普通家庭的急救箱。以前,老百姓处理割伤、擦伤,只能用布条、棉花随便裹一下,很容易感染;现在,一块消毒纱布就能解决问题。这大大降低了社区层面的创伤感染率,减少了因 “小伤口引发大麻烦”(比如破伤风、败血症)导致的残疾和死亡,让 “安全处理伤口” 成为每个人都能享有的权利。
从 “简单保护” 到 “智能护理”:纱布的 “进化史”
如今,消毒纱布已经不是 “最先进” 的伤口敷料了。科学家们在它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更适合伤口愈合的环境”:
1962 年,英国科学家温特博士发现:用聚乙烯薄片覆盖的伤口,愈合速度是暴露伤口的 2 倍 —— 这就是 “湿性愈合” 理念的由来。后来,人们基于这个理念,发明了水胶体敷料、泡沫敷料、抗菌敷料,它们能像 “小温室” 一样,保持伤口湿润,还能释放抗菌成分,让伤口愈合得更快、更少留疤。
近年来,甚至出现了 “智能敷料”:它能监测伤口的温度、pH 值、葡萄糖水平,一旦发现伤口有感染迹象,就会自动报警,还能释放药物进行治疗。
但无论敷料如何 “进化”,它们的核心逻辑都没有变 —— 为伤口创造一个 “安全、适宜” 的愈合环境,而这个逻辑的起点,就是 1865 年李斯特发明的那块消毒纱布。
作者: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造口伤口门诊
刘丽芳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