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嘉诚总是被骂?他明明做了不少好事,捐过钱、办过学校、支持过医疗,甚至还给很多贫困地区带来过实实在在的帮助。
可一提到李嘉诚,网上总有一群人立刻跳出来,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攻击。其实,这里面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因素。
咱们先来说说李嘉诚到底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慈善。
李嘉诚在香港、内地都设立了“李嘉诚基金会”,据说捐款规模早就超过了几百亿港币。他资助过汕头大学,很多人读书期间都受过他的帮助;他捐资支持了内地和香港的医疗、教育事业,比如建医院、建研究中心、提供奖学金等等。有些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压根没见过李嘉诚,但他们享受过他捐赠的希望小学或者教育基金。所以,如果只看“做了什么好事”这一点,李嘉诚其实是非常大方的。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他还是被骂?我觉得有几个关键原因。
第一,李嘉诚是个生意人,而生意人的逻辑和普通老百姓的逻辑不一样。
很多人对慈善家的期待是无私的,最好什么事都不计较得失,甚至带点“圣人”的味道。但李嘉诚首先是个商人,他的核心思维永远是成本和收益,他做生意讲究利润最大化。比如有人说他“囤地”、“炒楼”、“抬高房价”,普通人买不起房的时候,自然容易把怨气撒在他身上。虽然事实上,房价高低是市场、政策、供需多重因素决定的,但因为李嘉诚是房地产大佬,所以他就成了众矢之的。老百姓心里想:你赚了那么多钱,还好意思说自己慈善?这种落差感让他很容易被攻击。
第二,他有过一些“争议操作”,被人无限放大。
比如他在某些关键节点,把国内的部分资产撤走、转投海外,就被解读成“不看好中国”、“赚够了就跑”。其实站在商人的角度,他只是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但很多人一看就不爽:你在中国赚了钱,现在却转头去外国投资?这种情绪特别容易被煽动,于是就有了“李嘉诚不爱国”的说法。尽管他也做了很多公益,依旧抵不住这种标签的杀伤力。
第三,从众心理在作祟。
这就一个比喻:一个孩子考了99分,已经很优秀了,但大家非要揪着那1分的错误不放。人们的注意力天生会被“缺陷”吸引,再加上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很多人只看标题、只听片面的消息,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乌合之众”效应。某个大V或者某篇文章说李嘉诚“撤资跑路”,下面就一群人跟着骂;很少有人真的去研究他的基金会捐过多少钱,或者了解他在汕头大学做过多少实事。这就是典型的“随大流”心态。
第四,慈善行为不会自动免除争议。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既然你捐了那么多钱,就应该获得大家的认可。但现实不是这样。公众往往会分开两本账:慈善归慈善,生意归生意。你捐了钱,大家认可你;但你做生意有问题,大家照样会骂你。就像一个学生考了99分,但那1分错误依旧是错误,不会因为你考了很高分就自动被抹掉。
第五,人们的心理需要一个“出气口”。
社会上房价高企、竞争激烈,很多人心里憋着气,需要找一个“具体的人”来承载这种不满。而李嘉诚恰好是那个最合适的符号:富豪、地产大佬、知名度高、话题性强。于是,只要一说“李嘉诚”,大家脑子里就自动联想到高房价、资本剥削,然后怒火就集中过去了。这跟事实无关,更多是一种情绪投射。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李嘉诚其实很像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是精明的商人,几乎不会在生意上吃亏;另一方面,他也确实做了很多慈善和贡献。只是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他“精明算计”的那一面,而忽视了他“慷慨捐赠”的另一面。
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一个人?是看他一生的整体贡献,还是盯着某些具体的争议不放?在很多时候,公众评价某个人,不是基于全面的事实,而是基于情绪和立场。李嘉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所以说,李嘉诚之所以总被骂,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做慈善,而是因为人们对他的期望和他的实际行为之间,有落差和矛盾。再加上从众心理和舆论放大,他就成了被攻击的“符号”。很多人真的就是乌合之众,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听说、片面印象来骂人。
李嘉诚既不是圣人,也不是魔鬼。他就是一个极度精明的商人,同时又是一个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去做慈善的人。可在大众眼里,慈善可能是“应该的”,而争议行为却成了不可原谅的。这就是为什么他无论做了多少好事,依旧难逃被骂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