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湖北的电话,再次打给了袁希福老中医。
来电的是余祥胜老师——一位与恶性脑瘤抗争了18年的老患者。
2007年,他在广州务工时被确诊恶性脑瘤,返回武汉同济医院进行手术。但短短3个月后的8月16日,肿瘤就复发了。
在几乎绝望时,一位病友推荐他尝试中药治疗。从此,他开始了漫长而稳定的中药调理,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8年。
18年后的新挑战:不是复发,是“新生”
2025年初,余老师在自家超市帮忙时,突然蹲下后无法站起。送医检查后发现,问题依然出在脑部。
同济医院会诊后明确告知:“这不是复发,是又长了一个全新的肿瘤。”
原来,之前的病灶18年来并未反复,这次是另生的新瘤。他立即接受了手术,术后第一时间联系袁希福老中医,希望继续用中药巩固。
他曾觉得自己“已经好了”,把药收起来没吃
去年5月,袁希福老中医去武汉时,还专门为一批老患者赠送了中药,余老师也在其中。
那时他状态很好,甚至能登黄鹤楼,于是把药收下后并未服用。“都好了十来年了,还吃啥药?”——这可能是很多康复者的共同心理。
可谁也没想到,新的问题还在后面。
为什么癌症康复后,仍不能掉以轻心?
余老师的经历恰恰说明:癌症,远比我们想象的“难缠”。
袁希福老中医多次强调,患癌后的体质已经与常人不同。即便局部肿瘤被清除,身体的“内环境”可能仍未彻底改善。
抗癌不是“切掉”就结束,它更是一场体质持久战
很多患者通过手术、放化疗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效果,肿瘤缩小甚至消失。但为什么之后又复发?甚至像余老师这样,长出新的肿瘤?
因为癌症本质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局部肿瘤只是它的表现之一。
单纯切除肿瘤,就像只拔草不改良土壤——新的杂草可能再次生长。
中药调理:改变的是身体的“土壤”
中医抗癌的核心,不在于直接攻击肿瘤,而在于:
调节整体机能,恢复气血平衡;
改善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土壤”;
一步步纠正机体长期存在的偏性。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一旦随意中断,内环境可能再次失衡。
坚持服药,是在为身体持续“维稳”
余老师18年的稳定,离不开中药的持续调理。而近期的病情变化,也提醒我们:
抗癌是场持久战,即使临床治愈,体质调理仍不能松懈。
如果你也正处于康复期,或正在接受中药调理,请记住:每一次服药,都是在为你身体的“稳态”加分。
量变积累质变,长期坚持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
——这不仅是一次治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