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锅鱼菌园(欧必达店)
尝鲜餐厅|大树营
傲客自费试吃第1199家 尝鲜评级通过第628家
今年云南的雨季足够绵长了,夏天匆匆打了个照面,转眼便已至秋。也多亏了今年漫长的雨季,让菌季得以丰盛延续。
本地人更是把“鲜”刻进基因,不需繁复烹调,要么用滚烫的鸡汤一锅煮开,或加点辣椒蒜瓣简单爆炒,从七月开始到九月,沉浸在森林所赐予的得天独厚的鲜味。
01.
菌火锅,是等待的美学
“野生菌”早已从云南人的私藏升级为城市符号,每年雨季,数以万计的食客为这一口“鲜”远道而来。
其中也包括了我久违谋面的大学室友,已经在飞机上做好攻略,自己找好了下楼就可以吃菌子的酒店,向我发来一个“吃菌邀请”。
才进门就看到朋友已经坐定,摩拳擦掌地等着菌子煮开,被弥漫满屋的复合香气攫住了心神——那是菌火锅独有的、带着山野灵气的鲜香。
一份招牌菌火锅,标配是好几种野生菌和虫草花,还未及看清就下锅了。
店家照例拿上一个沙漏计时,我刚要开口解释,朋友立刻抢答:“等沙漏落完了才给筷子是不?攻略里都写了!”这个吃菌公认的“安全法则”,也是对鲜味的虔诚守候。
时间一到,迫不及待先舀一碗汤。
汤底滚烫,入口是土鸡熬出的香甜,随后,几种菌类释放出的极致鲜味层层叠叠地涌上舌尖,每一种菌都贡献了自己独特的香气,却又在鸡汤的怀抱中融合得恰到好处。
见手青滑嫩,鸡枞丝韧中带脆,牛肝菌肥厚腴美……是森林的慷慨,也是一锅炖煮的包容哲学。朋友吃得快活,额头和鼻尖微微冒汗,只评价一个字:鲜!
一口发黑的铜锅端上来,连我这个本地人都要为朋友的点单实力赞叹:太会吃了!牛肝菌焖饭就很有澄江特色,用铜锅焖洋芋饭的做法,豪气地加入满满的牛肝菌薄片。
不着急动筷,先从锅底向上彻底翻搅——让焦黄的洋芋块、咸鲜的火腿丁、莹润的米饭和微焦的锅巴完全混合,夹着牛肝菌舀出一口咸鲜美味。
洋芋饭打底,米饭粒粒分明,洋芋块煎得金黄焦香。时令菌子和经典铜锅的碰撞,唯有掌握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得一口外层香脆、内里莹润的牛肝菌洋芋饭
02.
雨季山珍,各有灵性
对于山里长大的我来说,几种菌子囫囵地就着鸡汤煮成一锅,鲜味是有了,但似乎总缺少了点灵魂,雨季里的天赐山珍,各有各自的灵性。
于是第二次到店,我们成为店里的“点单异类”,每桌都咕噜咕噜滚着一个石锅,香味飘的满屋都是,只有我们桌上摆了几盘炒菌。
看我下单的菜名,朋友幽幽地提问:这是哪门子吃菌邪修?
凉拌见手青——名字听着唬人,当然不是直接把泛着幽蓝色幻光的菌片生拌,老师傅们自有处理之道。
新鲜的菌子骨朵切片,煮熟后冰镇,佐以小米辣、蒜末、香菜和少许芥末油,入口脆嫩爽滑,做法倒是特别。
只是芥末的存在感已经大过菌子本身,倒让见手青少了些鲜味。
在云南,奶浆菌多拿来剁炒,整朵料理倒是少见。大朵肥厚的奶浆菌用大蒜、青椒简单清炒,保留了菌子原本的形态。
咬下去先是爽脆,随后溢出淡淡的奶香,简单却最见功夫。
干巴菌市价早已飙升至千元一公斤,但这份干巴菌炒饭给料却毫不手软,黑褐色的菌丝紧紧缠绕米粒,还未下筷,浓香已从鼻尖窜进脑袋。
干巴菌那股浓烈奇异的香气在口中迸发,似松针、似陈腊、似大地被雨后阳光晒透的气息,每一勺都能嚼到脆韧的菌丝。
米饭松软,炒得干爽喷香,锅气十足,叫人忍不住一碗接一碗!
除了时令的菌子,也有店家从澄江带来的招牌菜。整条小咸鱼炸得酥香可口,可以轻松剥下整块完整的蒜瓣状鱼肉。
连细小的鱼骨都香脆可食,咸、鲜、香、脆层层递进,佐酒下饭,皆是绝配。
其实菌火锅还是炒菌本无高下之分,无论哪种料理方式,在升腾的热气里,在食客的舌尖上,都在每年的雨季,续写着云南无可替代的奇妙风味。
久香楼 | 昌宏路
玉溪陆顺小菜馆 | 凤凰新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