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这个人,早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跟革命紧紧绑在一起,从一个书香门第走出来,到最后在国民党手里牺牲,年仅36岁。可奇怪的是,建国后毛主席在1962年有过批示,说以后少纪念瞿秋白,要多纪念像方志敏那样的同志。这话一出,让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一个为党付出那么多的人,会被这样对待?说到底,这跟瞿秋白就义前写的那篇《多余的话》有直接关系,也牵扯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对革命英雄标准的认识。
先说瞿秋白的出身和早年经历。他1899年1月29日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家庭,祖籍宜兴,家里原本有点底子,但到他这辈已经衰落了。父亲瞿世玮会画画、练剑,还喜欢看医书,母亲金璇懂诗词。1903年叔祖去世,家境开始走下坡路。瞿秋白小时候1904年进私塾,1905年上冠英小学,1909年考进常州府中学堂预科。那时候辛亥革命前后,学校校长屠元博有革命思想,对他影响不小。
1911年他因病留级,1913年伯父停了资助,家里穷得交不起学费,1915年他辍学。1916年母亲服毒自杀,这事对他打击大,之后他去无锡当小学老师,不久赴汉口寄住堂兄家,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1917年春他到北京,本想考北大,但没钱,只能考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俄语。1919年五四运动,他当俄专学生代表,6月3日街头演讲被捕,6月8日放了,8月23日又参加抗议被抓,8月30日释放。之后他加入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9月译托尔斯泰小说发表,11月帮创《新社会》旬刊。
1920年3月他继续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8月和郑振铎创办《人道》月刊,10月16日作为《晨报》和《时事新报》通讯员去苏联采访,12月10日到赤塔。1921年1月25日抵莫斯科,2月参加全俄华工大会,3月2日访克里姆林宫,5月张太雷介绍他入俄共(布),6月22日参加共产国际三大,8月左肺病发,9月在东方大学中国班教俄文和唯物辩证法,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12月进高山疗养院。
1922年2月经张太雷介绍正式入中国共产党,11月5日给陈独秀当翻译,12月21日随陈回国。1923年1月13日到北京,3月去上海做中央宣传,4月李大钊推荐他到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6月12日出席中共三大,7月1日主编《前锋》创刊,8月定国共合作路线,9月入国民党,10月去广州帮国民党改组。
1924年1月他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会议,6月陪鲍罗廷了解上海,12月19日被租界通缉,转地下。1925年1月出席中共四大,任草案审查组长,当选中央委员,5月领导五卅运动,12月对抗西山会议派。1926年2月21日出席北京中共中央特别会议,8月8日去广州参加国共联席会议,支持北伐。
1927年2月他写小册子批评彭述之,3月筹办中共五大,4月27日开会,7月12日陈独秀停职,8月7日八七会议,他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10月成立长江局,12月10日长沙起义,11日广州起义失败。1928年4月经大连去苏联,5月中旬到莫斯科,6月主持中共六大,7月17日参加共产国际六大,9月5日参观南俄工业区,11月去里海疗养。
1929年1月他创办俄文季刊《中国问题》,2月肺病加重,5月王明等人反对他,7月参加共产国际执委十中全会,11月陈独秀被开除党籍,12月18日讲《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论》。1930年3月中共代表团被指责,他解除团长职务,8月26日回上海,9月出席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恢复政治局常委,主持工作。1931年1月王明掌控中央,他被解除领导职务,转做文化工作,组织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1月去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0月红军长征,他因病留守。
再说就义那段。1935年2月23日,他在福建长汀水口小径村附近被国民党军捕获,押到长汀监狱。国民党劝降,他拒绝。蒋介石派人许诺让他当大学教授,他没答应。在狱中,他写下《多余的话》,这是篇自传式文章,记录一生经历,承认自己文人出身带来的局限,对政治角色有检讨,流露些困惑和灰暗情绪,但没出卖党和同志,没攻击马克思主义,没吹捧国民党,没求饶。1935年6月18日,他被押到罗汉岭枪决,当时36岁。
建国后,瞿秋白被追认为烈士。1950年12月31日,毛主席为《瞿秋白文集》题词,肯定他的贡献。1955年6月18日,他的骨灰从福建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到了1962年,香港报纸登出《多余的话》,毛主席看了后,对身边人说,这文章看不下去,认为是自首叛变。于是批示:以后少纪念瞿秋白,要多纪念像方志敏那样的同志。方志敏在狱中表现顽强,没写类似自省的东西。
毛主席这个看法,放在当时背景下,新中国面临国内外压力,意识形态强调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瞿秋白的文章有疑虑和脆弱感,不太符合完美英雄形象。所以,宣传上就把重点转到其他典型上,避免争议影响大局。这不是完全否定瞿秋白的功绩,而是战略选择,那时候需要更趋于理想的榜样来凝聚力量。
这个批示后,纪念活动确实少了。有些地方甚至把他视为有问题,坟墓受损。瞿秋白早年领导党内时,跟毛主席有过分歧,比如1930年支持李立三路线,毛当时在井冈山有不同意见。但毛主席没把个人恩怨放首位,建国初还赞扬过瞿秋白。问题主要出在《多余的话》上,这文章被解读为晚节不保,虽然实际没变节行为。
到了1979年,中央开始复查。陈铁健等人提出平反,指出文章是个人反思,不是叛变。中纪委成立复查组,查档案、访证人。1980年1月7日至25日,中纪委第二次全会讨论,没通过。2月23日至29日,十一届五中全会也没列入。3月14日至16日,中纪委第三次全会通过《关于为瞿秋白同志平反昭雪的通知》,明确《多余的话》没出卖党,没攻击主义,没吹捧敌人,没求生意图,是客观自省。平反后,肯定他一生功绩,作为早期领导人,在宣传、文化、联合国民党方面贡献大。
如今看瞿秋白,他从文人转向革命者,翻译马列著作,推动左翼文艺,领导过党内工作,虽然有起落,但没背离信仰。就义时高唱国际歌,显示气节。毛主席批示那事,反映时代需求对英雄标准的塑造,不是个人针对。历史评价现在更全面,不因一篇文章全盘否定。各地建纪念馆,如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展示生平。他的著作重印,党史研究中占位。说实话,瞿秋白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不是黑白分明,总有复杂一面。
瞿秋白一生短但充实,从求学到革命,跨越多个阶段。毛主席批示那事,是特定时期产物,现在看更客观。他就义36岁,留下遗产。咱们今天聊这些,不是炒冷饭,而是从历史学点东西。革命者也有局限,但信仰不变。这就是为什么少纪念的谜底,归根结底是时代需要和文章解读的结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