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广告信息
在麻乍镇箐岩小学,“70后”校长马敏龙用34年光阴,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赤诚,在深山里开辟教育之路。他既是硬件建设的 “拓荒者”、学生成长的 “守护者”,更是山区教育质量的 “耕耘者”,用无言的付出书写一名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工作中的马敏龙
拓荒:泥泞中筑起教育 “地基”
2006年,马敏龙接任箐岩小学校长时,学校的景象令人揪心:唯一的教学楼窗户无玻璃、仅靠塑料布遮挡,操场是 “烂泥塘”、学生需踩过及踝泥浆上学;全校仅2名公办教师,校园无围墙、牛羊鸡狗随意闯入。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马敏龙在教师会上立下 “三年变样” 的誓言。为解决硬件难题,三年间,他跑遍10多个部门、拜访87位乡贤,最终为学校争取了修建新教学楼的资金;为建特岗教师宿舍,他带老师们搬砖、拌砂浆、爬木架砌墙、背砂石浇灌楼顶。2008年,箐岩小学旧貌换新:崭新教学楼、新厕所投入使用,学生人数从180人增至443人,辍学率降至零。2009年,学校获全乡考核第一;2010年小学毕业考试获全县村级小学二等奖,打破建校53年纪录。
麻乍镇箐岩小学
守望:大爱点亮山间 “星光”
麻乍镇山高路险,不少孩子家离学校十几里、需翻数座山。2009年冬,马敏龙发现学生杨小花凌晨5点起床、揣着手电筒走2小时夜路上学,当即决定留家远学生住校——他腾教室搭简易通铺,抱来自家棉被,每晚守在教室给孩子讲故事、盖被子。
为照顾住校生,马敏龙几乎以校为家:冬天每天凌晨5点劈柴生火、给孩子烧热水洗脸;学生生病时,他常亲自护送就医,曾因摩托车无油、背着发烧学生走1小时山路到乡卫生院,天亮后直接投入工作;他用工资帮孩子垫付医疗费,冬天煮姜汤、夏天买冰棍,被孩子们亲切称为 “校长爸爸”。
对家人,马敏龙却充满愧疚:妻子务农、两人聚少离多;儿子发高烧时恰逢学生期末考试,他只能在电话里对妻子说 “对不起”,坚持监考,忙完回家时儿子虽已退烧,他看着孩子苍白的脸满心刺痛。
耕耘:让教育之花在山坳 “绽放”
“山里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看见外面的世界。” 马敏龙深知,优质教育才是孩子走出大山的关键。针对学校教师多为本地人、缺乏先进教育理念的问题,他将外出培训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带回学校,手把手教给同事,还常组织公开课、教研活动,多次邀请县里专家来校培训。
为激发学生兴趣,他牵头成立阅读、绘画、体育、棋艺社团,举办运动会和文艺汇演——没有服装道具,就发动老师用彩纸做头饰、旧衣服改演出服、废纸箱做舞台背景,简陋的汇演里满是孩子的笑声。
近年来马敏龙荣获的表彰
在他的带领下,箐岩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攀升:2010年,在全县六年级素质教育监测中,箐岩小学获得了第一枚奖牌,2015年、2023年跻身全县小学前10名,截至2024年已连续15年获自治县教育局表彰。他个人也先后获评 “威宁县优秀志愿辅导员”“威宁县名校长”“2023走遍中国寻找最美教师” 等称号。
传承:让奉献精神 “延续”
34年坚守,马敏龙从年轻小伙变成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但对教育的热情丝毫未减。面对 “该歇歇了” 的劝说,他始终说:“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
马敏龙正在上课
如今,箐岩小学已成为麻乍镇的教育名片:崭新课桌椅、多媒体设备进教室,图书室、美术室、电脑室一应俱全。更让马敏龙欣慰的是,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教师选择留下,传承 “以校为家、爱生如子” 的奉献精神,继续在深山里浇灌教育沃土。
“用脚步丈量教育长度,用初心守望山村教育。” 马敏龙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 “拓荒牛”,在深山中默默耕耘希望,用34年的坚守,诠释着师者的使命与担当。
威宁融媒记者 文 旭通讯员马永奎
编辑:卯龙艳 ▏责编:陈武帅 ▏编审:何 欢
终审:赵 杰 ▏监制:马勋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