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牌精制盐
“自流井”牌精制盐,选用地下千米深藏的岩卤,采用先进的采卤、净化和真空制盐等工艺制作而成。其产品雪白而晶莹剔透,颗粒饱满、圆润,颗粒适中,不加碘、抗结剂及其他化学药品、制剂,纯度高,还原树脂能力极强,溶解速度均匀,无任何残留杂质。因产于自贡地区,故泛称“自流井”牌精制盐。
四川盆地在中三叠纪时期形成了遍布全川的浅海含盐岩系,为井矿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在后三叠纪沉积的地层中,又沉积了构造裂隙发育的灰岩和白云岩,这些岩石为盐卤和天然气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储藏盖层。自流井构造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丘陵起伏带上,加里东构造运动使地台上升,而阿尔卑斯构造阶段的印支运动则导致自流井构造地壳急剧抬升,使得盐卤和天然气内承压力增加,直接通过构造裂隙涌出自流地表。因此,自流井背斜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得自贡成为中国唯一的自溢卤水井矿盐生产基地。
在这里,品质优良的盐卤,埋藏地下深约900米至1200米,远离污染,为“绿色产品”提供了理想的原料。自贡地区的卤水中的主要成分钠和氯是人体生理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对肌肉的收缩、心脏的搏动、血液的流通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自贡地区的黄、黑卤水中还含有30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化学元素,如钾、钙、碘、磷等。使用自贡地区卤水生产的食用盐,富含这些天然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自贡生产的系列品种盐,就是充分利用了盐卤中所含的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如自贡燊海井利用黄、黑卤生产的火花盐具有腌制的菜不生霉、不腐烂的特点,成为自贡旅游特色产品。中国名优特产“自贡火边子牛肉”,以及内江大头菜、涪陵榨菜、宜宾芽菜、资中冬尖等四川“四大名腌菜”都因特选自流井精制盐而扬名。
自贡盐业始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东汉崔骃著《博徒论》中的“江阳之盐”,据考证就在自贡地区,这是中国井矿盐生产的较早记载。晋代时,自贡地区的盐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唐宋时闻名全川,明清曾“川盐济楚”。明代张翰《松窗梦话》卷二载:“内江、富顺之交有盐井,曰自流,新开,原非人工所凿而水自流出,汲之可以煎盐,流甚大,利颇饶。”随着盐业的迅速发展,咸丰、同治年间,自贡一跃成为四川盐业生产中心,成为中国井矿盐业最大生产地区。当时年产盐近20万吨,占川盐一半以上,销往川、滇、黔、鄂等省200余县,全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食用自贡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贡盐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累计产盐3500万吨,占全国同期井矿盐产量的1/3,占全川盐的2/3。先进的井盐技术和巨大的井盐产量,为自贡赢得了“千年盐都”的美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拓展,“自流井”牌精制盐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1958年,自贡盐业专家吴鹿苹领导并完成了我国第一套现代化的真空制盐装置,实现了四效内加热式(标准式)连续生产。1964至1966年,自贡井盐设计研究所根据国家指示进行真空制盐试验,完成十余项技术研究并通过鉴定。1967年10月,自贡市贡井盐厂应用这些成果建成3万吨真空制盐车间,真空制盐技术日趋成熟,自贡制盐工艺领先同业。1978年,井盐研究所利用自贡地区卤水特性,完成“石膏晶种防垢法”研究并推广,采用新方法用于岩盐生产取得成功,为盐业提高品质、降低消耗探索出新工艺,确保了自流井精盐的独特品质。1993年,完成“结晶粒状盐”课题研究,使真空盐结晶技术逐步成熟,能够生产出直径达1毫米以上的大粒盐,并可随意调控晶体形状。
2005年,“自流井”牌自贡精制盐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且唯一一家井矿盐原产地标记的获得者。
如今,“自流井”牌精制盐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特别是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自贡盐业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流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自贡方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