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今唯一还健在的开国少将,12岁的时候就加入了革命队伍,他就是王扶之老先生。
王扶之的一生,简直就像一本翻不完的革命故事书,1975年的那一句“官也不小了”,更是将这位老革命家的通透与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陕西子洲县一个穷苦人家。5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为了糊口,常年在延安的地主家打长工,家里只剩他和爷爷相依为命。小时候的王扶之,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饱饭,他给地主放牛、割草,干最累的活,却还是吃不上一口饭。
1935 年,陕北的山坳里来了一支不一样的队伍。村民们私下里传:“刘志丹带的红军,专给穷人分地,还帮着打恶霸!”12岁的王扶之听着这话,就有些心动了。他见过地主的蛮横,也尝过挨饿的滋味,想着“跟着红军能让日子好过点”,就跑去找了红军队伍。
招兵的战士见他个子挺高,不像个小孩,就问:“多大了?”王扶之攥紧衣角,眼珠一转:“你看我像多大?”战士打量着他的个头,随口说:“十六七?”王扶之赶紧点头:“对!我都十七了!”
就这样,他“混”进了红军,被分到了“少共营”,这是一支由半大孩子组成的队伍,大家穿的还是自家的旧衣裳,手里没有枪,只有一根磨得发亮的梭镖。
刚参军没俩月,王扶之就遇上了硬仗。东北军110师进犯陕甘根据地,红军决定在劳山设伏。“少共营”的任务是从侧翼冲锋,牵制敌人。敌军透过望远镜看到冲过来的是一群“娃娃”,顿时笑了:“都是些小疙瘩,不值一提!”可他们没想到,这些娃娃兵比成人还勇猛。
冲锋号一响,王扶之攥着梭镖冲在最前面。他看见一个敌军正举着枪瞄准战友,心里一急,猛地扑过去,把梭镖抵在对方脖子上,扯着嗓子喊:“缴枪不杀!”那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小鬼”吓懵了,乖乖举起了枪。
这是王扶之人生中缴获的第一支枪,他宝贝得不行,晚上睡觉都抱在怀里。
劳山战斗结束后,王扶之因为表现勇敢,被调到三营当通信员。后来部队发现他识几个字,又让他去测绘训练班学习。没想到在训练班,他还遇上了“老熟人”,那正是被他用梭镖俘虏的东北军士兵马德良。
原来马德良被俘后自愿加入红军,两人一见面就笑了:“当年你被我吓着了吧?”“可不是嘛,哪见过这么凶的娃娃!”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王扶之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从通信员、测绘员成长为指挥员。
1949年解放天津时,他担任主攻团团长,带头冲锋时左腿被子弹击中,鲜血染红了裤腿,他却咬着牙继续往前冲:“红旗不倒,咱们就不能退!”战士们见团长带伤作战,士气大振,最终突破了敌军的防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扶之随39军115师跨过鸭绿江,担任代理师长。朝鲜战场的残酷远超想象,美军的飞机大炮日夜轰炸,志愿军将士们只能在坑道里坚守。
1952年8月的一天,王扶之正在坑道里和参谋们总结作战经验,突然一声巨响,坑道顶部被炸弹炸塌,他和另外6名战友瞬间被埋在土石之下。外面的战士们急坏了,赶紧组织救援。彭德怀司令特意下令:“就算挖三天三夜,也要把人救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可坑道坍塌得太严重,战士们挖一会儿就会有土石往下掉,进度缓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家的心越来越沉,甚至已经准备好棺材,在花名册上给王扶之的名字后面标注了“牺牲”。
被埋在黑暗里的王扶之,醒来时浑身剧痛,耳朵嗡嗡作响。他试着喊战友的名字,只有两个人回应,另外4人已经没了气息。3人就这么互相鼓励着,用手边的工具敲击石块,希望外面能听到。可不知过了多久,敲击声越来越弱,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绝望开始蔓延。
就在这时,王扶之忽然瞥见石缝里有两只苍蝇飞了出去。他心里一动:“有苍蝇,就说明有空气,外面的人肯定能发现!”他赶紧让战友们继续敲击石块。果然,外面的战士看到苍蝇后,兴奋地大喊:“里面有活气!快挖!”
经过38个小时的紧张挖掘,坑道终于被打通。当战士们把王扶之从土石堆里拉出来时,他已经虚脱得说不出话,但手里还紧紧攥着作战地图。这次死里逃生,让王扶之更加珍惜生命,也更坚定了他“为国家做事,在哪都一样”的想法。
1953年,王扶之从朝鲜战场回国,随后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他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这个职位可不一般,要协助中央军委制定作战计划,掌握全国的军事动态,是真正“靠近中枢”的岗位。
王扶之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干好工作,他把办公室当成了书房。白天和参谋们研究地图、分析战局,晚上就抱着军事理论书啃,经常学到后半夜。
有同事劝他:“王部长,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别这么拼。”他却笑着说:“跟不上形势可不行,总不能让人家说咱是‘大老粗’吧?”
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站在授衔台上,他想起了当年那个拿着梭镖的放牛娃,眼眶不禁湿润了,这一路走来,多少战友牺牲在战场上,自己能活着看到新中国成立,还能穿上将军服,已经是天大的幸运。
1975年,中央下达调令,让王扶之从总参作战部部长调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消息传开后,不少人替他委屈:总参是中央机关,山西军区是地方部队,虽说级别相当,但话语权和工作强度完全不一样。
老首长王尚荣更是直接跟他说:“扶之啊,这调动对你来说,太委屈了。”可王扶之却没觉得委屈。接到调令那天,他收拾好办公室的东西,跟同事们一一告别,笑着说:“到地方也挺好,能多跟老百姓打交道。”
到了山西后,他一头扎进基层,走遍了军区下辖的各个部队,了解官兵的生活情况,帮着解决实际问题。有战士问他:“首长,您从北京来这儿,会不会觉得不适应?”他说:“都是为国家守疆土,在哪都一样,而且,这官已经不小了。”
1976年,王扶之回北京看望王尚荣。老首长拉着他的手,又提起调动的事:“还是觉得委屈你了。”王扶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说:“老首长,您别担心。我12岁参军,那会儿就想能有口饭吃,能打跑鬼子就行。现在当了军区司令,能为山西的百姓和部队做点事,已经很满足了。官再大,不为民做事,也没用啊,再说,这官也不小呦!”
王尚荣听了这话,心里既感动又佩服。他知道,王扶之不是说客套话,经历过生死的人,早就把名利看得很淡了。在山西的五年里,王扶之带领军区部队搞训练、抓建设,还积极参与地方救灾,赢得了官兵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如今,王扶之将军已经102岁高龄了,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也祝愿王老先生身体康健,寿比南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