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徐寅生的一番话,球迷大概率都会心一笑,这位87岁的老爷子依旧保持着每周打乒乓的习惯,而且还念念不忘要大家“多拿起球拍,说实话,这话听着朴实,但搁今天的语境里有点“反常识,因为大家更关心的是国乒能不能继续赢、年轻主力行不行、巴黎奥运要不要换血,而徐寅生偏偏把注意力放在了街头球台、公园小馆、草根赛事上,这种立场既像“老一辈的执念,又像提醒:别光盯着金牌,其实乒乓的生命力在民间
问题来了,大家真有那么爱去打球吗,从上海的情况看,确实有不少活力,“红双喜杯能撑二十年不容易,社区俱乐部、小区公园也常能听见乒乓球的节奏感,但别忘了,很多地方的场馆依旧紧张,业余球友要么得抢场地,要么被动迁移,能像上海这样形成氛围的城市其实不多,换句话说,草根乒乓的热度并非全国无差别覆盖,它更依赖于地方政策、场地开放度和群众基础
再往深里说,徐寅生强调“初心,其实是点到了一个尴尬点,专业化和商业化不断拉高圈层门槛,球台越来越高级、球拍动辄上千块、训练营收费不低,这些对普通人反而是一种无形的门槛,老爷子嘴里回忆的“地上画道线就能打球,如今已经被塑胶地板、专业台、空调灯光替代,没错,人们条件好了,打球体验更舒适了,但这是否意味着原本的轻松随意正在被“仪式感取代
这时候不得不提国乒,国家队成绩始终是乒乓舆论场的风向标,只要能夺冠,球迷就稳了,热度立马暴涨,可一旦出现波动,比如年轻选手被日乒冲击、单项丢金之类,评论区立刻对喷,草根乒乓的声音就被埋掉了,徐寅生在87岁高龄还在提醒“健康和快乐才是初心,某种程度就是在对抗这种过度功利化的舆论逻辑
你说巧不巧,国乒从辉煌到如今面对挑战,其实和草根氛围是一体的,上一代球迷很多就是看着街头桌子打得火热,才逐渐走向专业,如今青训体系再完善,如果民间土壤不够厚,还是会断层,乒乓不是足球,不会靠资本持续堆砌环境,它更依赖普及率和参与度,而这些年人们的兴趣被足球篮球甚至羽毛球分流,乒乓虽然是国球,但年轻人一说起“潮流运动,很少把它排在前面
话说回来,徐寅生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从他个人经历看,他是从草根走出来的世界冠军,天然会给这种路径背书,那问题就来了,在这个全民焦虑“拿成绩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像他说的那样,单纯为了锻炼和开心去打球,而不是为了考级、比赛积分、升学加分,现实是,孩子们早被裹挟进功利性训练,成年人则因为节奏快没空打,最终留下来的,往往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群体
可别小看这个群体,他们的存在正是维系乒乓生命力的关键,去任何一个公园看看,白发老人挥拍认真,热情丝毫不比职业场馆低,他们也许不会在社交媒体发战报,但社区里的“野球局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乒乓氛围传播,这部分人越多,乒乓越不会掉代际,如果说国乒是顶端塔尖,那么这些人就是稳住金字塔的底层支撑
临别时,徐寅生再次叮嘱“希望大家都多拿起球拍,一句话看似普通,其实是对未来的寄望,乒乓这项运动要想永远有人气,不能光靠国乒的冠军光环,要靠身边每一个愿意走进球台的普通人,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都去练出水平,而是别忘了,乒乓的最大意义从来不是奖牌,而是锻炼身体、享受快乐、延续一种文化,这个提醒,值得点赞
所以结论其实简单,徐寅生的“唠叨背后,是对一项运动真正的长远思考,金牌是高光,但群众参与才是根基,一旦这根基松了,高光也会褪色,国乒要强,先要让乒乓飞入寻常百姓家,不然成绩再耀眼,也难免沦为孤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