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演义》描述,心高气傲的关羽在曹营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被他称为“大兄”的徐晃徐公明,另一个就是张辽张文远——关羽居然对张飞说张辽的武功不在自己之下。
罗贯中对关羽跟张辽徐晃的关系也有描述:“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
罗贯中这话说得看起来有些问题,其实还是很严谨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夏侯惇不依不饶要生擒关羽交给曹操发落,说明夏侯惇也是不服关羽的,但按《三国演义》描述,夏侯惇不算“诸将”而是“宗亲”,所以是不能跟张辽徐晃等人相提并论的。
不服关羽的蔡阳被关羽砍了,在襄樊之战中,跟关羽交情深厚的徐晃翻脸无情,倒是张辽顾念旧情磨磨蹭蹭,仗打完了他才姗姗来迟。
实事求是地说,徐晃和张辽在曹营只能算二级将领,在他们面前有一道翻过不去的喜马拉雅山脉,这道山脉的群山,就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曹真、曹休、曹纯。
咱们今天只看《三国志》不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五子良将”一直是“诸夏侯曹”的手下:“惇都督二十六军,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马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翔于阳平……”
五子良将中曾经带兵最多的是于禁于文则,驰援襄樊的时候有七军三万多人,其次是张郃张儁乂,汉中之战开始是夏侯渊的部将,夏侯渊战死后,张郃接管了他的人马。
五子良将看起来名头响亮,但跟蜀汉五虎大将相比,还是远远不及,后期后诸葛亮北伐制造很大麻烦的张郃,在张飞面前就是一碟小菜:“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张辽打东吴勇猛,跟蜀汉作战消极,徐晃惯于乘人之危,于禁兵败投降,乐进辞世较早,在三国前期,曹魏五子良将中也就是张辽能让东吴心惊胆战,而其他四位,似乎都不太受蜀汉和东吴重视——张郃后来成名,那就是前期名将大半陨落,他才有了出头之日。
在赤壁之战到襄樊之战那段时间里,真正让蜀汉和东吴将帅心烦头疼且无可奈何的,既不是五子良将,也不是夏侯惇夏侯渊,而是往往被大家忽视的曹仁曹子孝。
祢衡击鼓骂曹时说“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那显然是骂错了人:曹操手下最会赚钱的是曹洪曹子廉,祢衡连曹营主要战将的名字都能搞混,说明他也就是嘴皮子厉害。
曹仁不要钱,也没真去当太守:“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曹操不让曹仁去外地赴任,而让他掌管曹军骑兵,曹仁也不负曹操众望,在对战东吴主帅周瑜和蜀汉副帅关羽的时候,都显示了极高的个人武功和指挥能力。
这里有必要穿插一句:周瑜是东吴主帅大家都知道,关羽是蜀汉副帅,位在诸葛亮之上,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
关羽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先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的军师中郎将,后为“署左将军府事”的军师将军,朝会的时候,还要坐在糜竺下首,而关羽则是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也就是代理荆州牧,管着刘备“半壁江山”,是妥妥的荆州军主帅、蜀汉副帅。
关羽差点改写三国历史,就是被曹仁这块绊脚石挡住了:“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要不是曹仁拼死防守,关羽拿下襄樊之后,徐晃来了也白搭——曹仁把关羽耗成了强弩之末,而且还用毒箭射伤了关羽,使其在刮骨疗毒后战斗力锐减,这才让徐晃捡了便宜。
曹仁挡住了关羽的脚步,也为曹操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说明此人的守城之能,绝不在郝昭之下。
面对乘胜而来的关羽,曹仁硬抗到底,在赤壁之战后,面对同样士气正盛的东吴军,曹仁在南郡不但能坚守一年,还主动出击杀得周瑜部将丢盔弃甲,周瑜也被曹仁毒箭射伤——曹仁的毒箭真正影响了三国历史进程:如果关羽拿下樊城,如果周瑜不三十六岁英年早逝,您说三国历史会不会改写?
曹仁在南郡大破吴军,不但《三国演义》中有精彩描述,在《三国志》中也有详细记载,看这两本书,可能有读者会有些困惑:曹仁击败周瑜的地方,一会儿是江陵。一会儿是南郡,这两个地方相距多远?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南郡不是一座城,江陵才是,江陵是南郡“治所”,也就是一个地区的“行署所在地”,再高一级,就是四川与成都的关系了,所以江陵和南郡的距离为零。
张辽在濡须八百破十万,吓得东吴小儿不敢夜啼,那时候周瑜已经不在了,曹仁击败周瑜主力的时候,兵马更少,只有三百几十人,而周瑜却有数万大军,这笔账在《三国志·卷九》中记得很清楚:周瑜“将数万众来攻”,曹仁先是选了三百敢死队让牛金带着去迎战吴军前锋数千人,牛金被吴军主力包围后,曹仁又挑了几十个骑兵把牛金救了出来。
从曹仁救牛金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某位“砖家”说三国时期战马只是“运载工具”,骑兵到达战场后下马步战,那纯属胡说八道——关羽刺颜良,曹仁救牛金,都是披甲骑马冲锋陷阵,吕布更是能骑着赤兔马往来冲突所向披靡。
为了打脸“砖家”,咱们有必要把曹仁和关羽、吕布骑马作战的史料复述一遍:“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征南将军长史陈矫等人抱着曹仁不让他出去),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绍(袁绍)与布(吕布)击张燕(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降曹后受封平北将军、安国亭侯)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红色大老虎,后来不知为什么被写成了赤兔,变成了红色兔子),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
曹仁能攻善守,在南郡跟周瑜“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在樊城又守住了即将被淹没的樊城,东吴主帅周瑜和蜀汉副帅关羽,都在曹仁那里吃了大亏,这就给读者诸君提出了两个有趣的问题:作为曹魏第二任大将军(首任是夏侯惇)、首任大司马,曹仁的综合实力在三国名将中属于第几档?如果让曹仁跟关羽、周瑜单挑,结果又会如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