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聆听智慧的声音!南怀瑾先生的很多言论都体现了中西贯通、古为今用、直达根本的人生智慧。如去搜集整理了50句般若之语,分两部分和大家分享。这是后半部分。
21、知生灭便是觉悟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
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22、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想发脾气时,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23、能利人、才是事业
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和民族、对整个社会,都有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24、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25、先有态度,才有学问
讲到学问,就须要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孔门的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南怀瑾
26、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他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做水泥工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27、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就差不多、可以了解人生了,可以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了。
28、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
29、英雄与圣贤之别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30、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qiān)。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你:格老子怎么会发?
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南怀瑾先生打坐图
白骨禅观图
31、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人,更不同情任何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甘苦。
32、命运可以改变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变,方法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33、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34、成败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是这样,离不开宇宙这个大原则。
35、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所以总有缺陷、不圆满的。
36、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南怀瑾
37、有人得意忘形,有人失意忘形
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想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
38、只有淡泊才能宁静
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能够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39、任何时代,都是现实者多、超脱者少
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只有少数人能超脱现实,为崇高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
40、两两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41、做好自己就够了
“终身逌(读音为yōu,古同“悠”)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为什么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42、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
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南怀瑾一家人
43、一切修养方法,都只是三个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宗教,人类一切修养方法,都是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的思想。
44、人有三个基本的错误不能犯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45、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太少,刘邦是少数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46、少吹牛皮,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才说: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47、好为人师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话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
48、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
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结果当然是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49、大丈夫的气概
临危而不惧,途穷而志存;
苦难能自立,责任揽自身;
怨恨能德报,美丑辩分明;
名利甘居后,为理愿驰骋;
仁厚纳知己,开明扩胸襟;
当机能立断,遇乱能慎行;
忍辱能负重,坚忍能守恒;
临弱可落泪,对恶敢拼争;
功高不自傲,事后常反省;
举止终如一,立言必有行。
50、善要原心,恶要论迹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表现,那穷人家就没孝子了。
<全文共两部分,此为第二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