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胜小编发现,在工程行业,“先干活后签合同”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少人会担心,没签书面合同,万一发包方耍赖,工程款是不是就打水漂了?其实,这种担心虽有一定道理,但事情并非绝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签合同反而可能让你拿到更多工程款。
一、没签合同,工程款并非必然落空
1、法律上认可事实合同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采取多种方式,即便没有书面合同,只要施工方按发包方要求施工,且发包方接受施工成果,双方就形成事实上的合同关系。
2、多种证据可支撑诉求:施工方可以通过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单、工程量确认单、双方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等沟通记录,以及材料采购凭证、工人工资发放记录等,证明工程施工事实和工程款数额。
3、争议可通过鉴定解决:若双方对工程款数额有争议,施工方可申请工程造价鉴定,专业机构会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相关计价标准规范,评估确定合理的工程款数额。
二、没签合同,为何可能赚更多?
1、价格计算更贴合实际:书面合同中发包方可能利用优势地位压低工程价款,而没签书面合同时,工程款确定更倾向于按市场公允价格或实际成本加合理利润计算。当实际施工成本高于口头约定价格,或市场价格上涨时,按实际情况计算的工程款可能更高。
2、口头承诺有兑现可能:在紧急工程或发包方急于推进项目时,可能口头承诺较高工程款吸引施工方尽快进场,事后却想压低价格。此时,施工方若能提供证据证明口头约定,或通过鉴定确定合理工程款,有可能获得比预期更高的收益。
三、没签合同的应对之策
1、及时收集保存证据:从施工开始,有意识留存签证单、沟通记录、采购凭证等与工程相关的资料,这些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
2、尽快签订书面补充合同:施工过程中,抓住机会与发包方协商,将双方权利义务、工程价款、付款方式等重要内容以书面形式确定,避免后续纠纷。
3、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若发包方恶意拖欠工程款,施工方要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凭借证据和法律规定维护合法权益。
总之,没签书面合同不等于工程款打水漂,法律对事实施工关系的认可、充分的证据留存,都能为工程款追索提供支撑。而在特定场景下,脱离固定合同条款的计价方式,反而可能让施工方获得更贴合实际的收益。但需牢记,风险与机遇并存,及时补签合同、强化证据意识,才是保障自身权益的稳妥之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