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都河
60年代生人,乡下孩子的玩具,基本上靠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地制作出来,比如弹弓、高桡、滑板车等等。一次进城走亲戚,发现城里孩子放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羡慕得流口水,一问是在商店买的,批量化生产。可惜兜里空空,徒有羡“筝”情。夜不能寐中涂雅几句顺口溜,县里《春笋》杂志给登了,文化馆创作员看上还谱成歌曲。这是我与诗歌的最早结缘。
一次照镜子,猛然发观前额上一条抬头纹,已怎么抹也抹不平,
当时大吃一惊,我才十七岁呀,胡子都还没有长出来,皱纹倒刀刻似的跟定了我!听大人们讲的小老树,未老先衰幺!?暗中痛了一下之后,设法安慰自己,写了首《青春通行证》,在《溆浦文艺》上发了。
山里学校女孩子打半场篮球,那场面可热闹啦,完全不讲不讲任何规则,全场嘻哈笑着你争我抢,在地上打成一片,滚作一团。见此场面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一首《少女与笑》,后在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诗神》杂志上登了,编辑是兰小宁老师。这是我在省级以上公开报到发表的处女作,印象深刻。
在封城抗疫的日子里,别的地方去不了了,天天在雪峰山下、太平溪边兜兜转转,为此写下春夏秋冬、花草虫鱼大量诗歌,自诩“诗在路上”,出门就能捡到诗。当然,特别满意的不太多,但却是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心底的自然吟唱。事到如今,自己还时常被春雨秋雾、春花秋月感动。对诗歌创作,我笃定只有先感动自己,然后才可寄希望感动别人。
家乡的女企业家老骥伏枥、负重奋进的拼搏精神,是在新时代对警予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看了开发现场深受感动,在回程车上就创作出《金缨子花开湘妃山》。《粟园酒庄》《罗裙山》《杜鹃草堂》《麻阳龙舟《赶坳》等诗的创作,也与此类似。情不自禁的感动泪水,是我创作的一大法宝,一大源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