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完整地走完他的权力轨迹?
易会满,1964年出生于浙江温州苍南。从央行厦门分行的一名普通科员起步,他用了三十四年时间,一步步攀登到中国金融权力的顶峰。他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宏大而绵长的史诗。从最初的科员到分行行长,再到“宇宙行”的掌舵者,每一个跨越,都充满了坚实与稳健。
2016年,他执掌的中国工商银行,以超过4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宇宙行”。那一年,他站在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将一个庞大而古老的金融机构,带入新时代的成就感。
2019年,他接任中国证监会主席,这个位置,被外界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在他的任期内,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全面推行注册制。在他任职的四年间(2019-2023),A股IPO数量超过1500家,融资规模达到万亿级别,一度成为全球IPO数量最多的市场。
然而,故事总有出人意料的结局。2024年7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布,易会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25年3月,官方通报他被“双开”,罪名包括受贿、滥用职权、泄露未公开信息。2025年9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显示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一个能将全球最大银行带到巅峰的人,一个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重大变革的人,为什么并不十分意外的栽了?这到底是人性的缺陷,还是制度的漏洞?
我认为,这绝不止于道德问题。
这是一个关于权力、制度和人性的深刻命题,是我们必须直面和剖析的。
一、从的失衡
在工行,易会满的权力是“盈”的。这种“盈”,是一种平衡、一种克制,是建立在一个庞大而成熟的组织体系之上。工行有自己严密的内控机制、完善的集体决策流程,以及一套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这里,他的权力更多地体现在战略规划、人才任免和宏观方向的把握上,而不是微观决策的独断。他像一个巨轮的掌舵人,需要尊重航线图,遵守航海规则,任何一个偏离,都会被庞大的体系所修正,任何一个决策,都需要通过无数个环节的审批和制衡。
然而,当他来到证监会,他所掌握的权力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盈”走向了“满”,最终走向“亏”。
在证监会主席这个位置上,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权力物理学。下面是一张权力清单,清单上的每一项,都足以改变千亿级资本的流向,甚至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
·IPO审批最终决策权:在他的任期内,每一家公司的上市,都需要证监会审批。这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审核,更是对市场准入权的最终裁决。这是一道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巨大能量的闸门。
·市场政策制定权:从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到退市制度的改革,再到转融通、量化交易等,每一个政策都牵动着数亿股民的神经,影响着万亿级别的资金流动。在这些政策出台的前夕,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
·敏感内幕信息接触权:作为监管者,他掌握着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未公开的重大事件信息,以及所有交易主体的动向。这些信息,一旦泄露,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这些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缺乏有效的外部制衡。当权力“满”到一定程度,其自带的引力场就会扭曲周围的一切,无论是制度、规则,还是人。
二、没有笼子的权力,终将失控
“权力过度集中必然导致失控”,这已是被无数历史和现实反复验证的铁律。在易会满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临界点的危险。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
在他任期内的四年,A股IPO融资规模达到万亿,涉及1500多家企业的生死。这不仅仅是表面的几个数字,更是权力集中带来的巨大诱惑。当一个人的决策能让一家企业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暴富,能让一个家族的财富在瞬间翻倍,当他掌握的每一份审批文件都可能成为撬动百亿、千亿资金的杠杆,那么,任何“道德防线”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是一种权力物理学上的“核反应”。
原子核在达到临界质量后,会发生不可逆的链式反应。同样,当一个岗位的权力达到某个临界点,其诱惑力和潜在的寻租空间,就会超越任何个人所能承受的道德和意志力。这不是对易会满个人的不信任,而是对人性的清醒认知。人性是有弱点的,而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用坚固的笼子关住这些弱点。
问题在于,证监会主席这个位置,恰恰缺乏这样一套坚固的制度性笼子。
三、监管者的监管盲区
一个能把工行做得风生水起的人,为什么会在证监会折戟?答案或许就在于“制衡”。
在工行,他作为董事长,上面有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有来自各方的独立董事和审计机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集体讨论和程序性审批。即使是董事长,也无法做到“一言堂”。这是一个系统在监督另一个系统,一个制衡链条在约束另一个制衡链条。
但在证监会,我们感到了制衡机制的系统性缺失。
首先是内部制衡的失效。
虽然证监会内部有集体决策机制,但主席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在重大事项上,主席的倾向性意见往往会成为最终的决策方向。这种内部监督,本质上是自己监督自己,缺乏独立性和有效性。
其次是外部制衡的缺位。
资本市场的监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这使得外部监督变得异常困难。人大、审计部门虽然有监督权,但面对复杂、专业的金融议题,缺乏有效的抓手和工具。而媒体和公众,则完全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有监管者选择性发布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问责的滞后性。
我们只能在重大问题爆发后,才能进行事后问责。然而,此时造成的市场损失、投资者信心受损等负面影响,往往已经无法弥补。这种事后的、惩罚性的问责,无法起到事前的、预防性的作用。
四、一个人的失控,让整个市场受损
一个人的失控,最终买单的是整个市场,是数亿的投资者。
在易会满案发后,来自中小投资者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 "注册制变注水制,主席被抓我退市"
· "转融通限售股是谁批的,韭菜找谁赔"
· "守门人都有问题,市场还能信吗"
这些愤怒背后,是整个市场的制度信用受损。他们不再相信“守门人”能够公正无私地履行职责,他们开始怀疑所有监管政策背后的动机。这种不信任,是对一个成熟资本市场最严重的打击。
机构研究员们也在反思:“制度漏洞不能全推给个人,应反思‘监管者监管’缺位。” 这句话切中了问题的本质。易会满的落马,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个人道德败坏的个案,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系统的警示——一个制度的漏洞,最终会由整个市场来承担后果。
五、如何不让权力到失控?
我们不能止步于对问题的剖析,更要给出建设性的方案。
既然问题出在权力本身,那么就必须从权力本身入手,去设计一个能够约束它的笼子。这个笼子,不是为了限制权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权力,保护市场,保护每一个参与者。
首先,要承认一个前提:任何人都无法战胜人性的弱点。我们的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不信任”上。我们不能假设监管者是圣人,不能寄希望于他们的道德自律。相反,我们应该假设,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任何人都可能犯错。因此,制度的目标,不是让好人来管理,而是让坏人也无法作恶。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才能去思考如何构建这个制度的笼子。
笼子的第一道屏障,是权力禁区清单。
这不是一堆空洞的条文,而是一份清晰的“负面清单”,明确告诉监管者,哪些红线是不可逾越的。例如:
·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任何股票交易。
这条规则,必须从制度上杜绝监管者的任何可能与市场利益挂钩的行为。如果他们想赚钱,就应该像普通投资者一样,在阳光下交易,而不是利用权力优势。
·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未公开信息。
这不仅是道德要求,更应该成为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我们可以引入更严格的保密制度,比如对所有涉及敏感信息的接触和讨论进行全程记录,并定期进行审计。
·不得单独决定重大监管政策。
任何影响市场运行的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多部门的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并强制性地进行公众听证。这就像是给决策的房间多放几把椅子,让更多不同的声音能够进入,让决策的考量变得更加全面。
·不得与监管对象有超出工作范围的接触。
建立严格的备案制度和回避机制,杜绝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私下利益输送。每一次会面,每一次沟通,都应该有记录,有监督。
笼子的第二道屏障,是制衡机制的具体设计。
权力禁区是明确“不能做什么”,而制衡机制则是确保“想做也做不了”。
·权力分散机制。
将IPO的审批权、政策的制定权、执法的处罚权分散到不同的部门和岗位。IPO审批可以引入外部专家委员会,将部分审批权从内部决策者手中剥离,增加决策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政策制定可以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避免单一部门的“一言堂”,并强制进行公众听证,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监督制衡机制。
建立多重、立体的监督网络。内部制衡需要完善集体决策机制,确保每一项重要决策都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和签字留痕,让决策过程可追溯。外部监督则可以引入独立审计,对监管机构的决策过程和权力运行进行定期审计;将监管工作纳入人大、政协的常态化监督范围,并设立专门的质询机制。
·社会监督机制。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公开更多信息,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建立实名举报和调查机制,保护举报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笼子的第三道屏障,是问责机制。
建立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问责的完整链条。
·事前防范:实行定期轮岗制,避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形成固定的利益关系;建立严格的利益冲突审查制度,确保监管者的背景清白。
·事中监督:重大决策全程记录,关键岗位实时监督,让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监控之下。
·事后问责:严格责任追究,实行终身问责制,让任何违规行为都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这种终身追责,意味着即便是退休后,也要为当年的行为负责。这是一种深刻的震慑,也是对市场信用的严肃承诺。
六、不让权力太的制度安排
盈则亏,易会满。
这个个案,应该成为我们审视和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一个重要起点,一个不能被轻易忘记的警钟。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失控,代价是整个市场的制度信用。这是一个沉重的教训,但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智慧。
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限制监管,而是为了更好的监管。只有在有效制衡下,监管才能真正服务于市场和投资者,而不是成为寻租的工具。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际遇,更是关于一个市场的成长。这个市场,经历过野蛮生长,经历过无数次的阵痛。每一次的阵痛,都应该成为我们完善肌体的机会。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失控,就全盘否定过去的一切,但必须从中看到,我们的制度还存在着需要修补的漏洞。
用制度的笼子关住权力,让监管者真正服务于市场和投资者。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它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因为,只有在一个真正公平、透明、有制衡的市场里,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才不会被辜负,每一个人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