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南亚上空,一场空战让全球目光聚焦,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战机,以零伤亡的战绩击落印度3架“阵风”、1架苏-30、1架米格-29和1架无人机。
消息传出后,外媒纷纷将歼-10C“封神”,称其“改写了空战规则”,连美国媒体都不得不承认这款战机的超视距作战能力远超预期。
可让人疑惑的是,从空战结束到现在三个多月过去,歼-10CE的国际订单却迟迟没有迎来爆发,就连此前传得沸沸扬扬的埃及采购计划也没了下文。
一款实战表现亮眼、价格还不到欧美同类战机一半的四代半战机,为何在国际市场上遇冷?
技术封神
歼-10C能在空战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果。早年间,歼-10系列刚起步时,还得依赖进口发动机,性能在国际四代机中只能算“中规中矩”。
但到了歼-10C这一代,情况彻底变了,它换上了国产涡扇-10B发动机,不仅解决了“心脏病”问题,推力还提升到14吨,真正实现了核心部件自主化,后续维修和升级也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更关键的是,歼-10C还用上了部分歼-20的五代机技术。
它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能超过200公里,搭配射程同样突破200公里的霹雳-15导弹,形成了一套“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超视距作战组合。
在印巴空战中,这套组合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歼-10CE在180公里外发射导弹,印度的预警机因为电子干扰,30秒后才发现威胁,根本来不及组织拦截。
隐身能力的提升也让歼-10C加分不少,虽然它不是真正的五代机,但通过优化座舱镀膜、采用DSI进气道、倾斜雷达天线等设计,雷达反射面积降到了0.1平方米,比早期型号减少了一个数量级。
正是这一改进,让它在实战中成功避开了印度预警机的探测,为超视距打击创造了条件。
从“中国版F-16”到能压制“阵风”的半隐身战机,歼-10C用技术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含金量。
市场遇冷
按理说,有实战战绩背书,价格又只有欧美同类战机的一半,歼-10CE本该在国际市场上受欢迎才对,可现实却恰恰相反。
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它面临的阻碍远比技术突破更复杂,首当其冲的就是地缘政治的压力。
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成了歼-10CE出口的“拦路虎”,埃及原本对歼-10CE很感兴趣,国防部长亲自试驾后赞不绝口,40架的采购计划一度接近敲定。
但埃及空军70%的战机是美制F-16,美国直接摁死歼-10CE的销路:要是买中国战机,F-16的零件供应就别想了。
一边是急需更新的战机,一边是现有机队的生存问题,埃及只能暂时搁置采购计划。
孟加拉国也遇到了类似情况,美国不跟它谈军事,直接拿经济施压,如果买歼-10C,孟加拉国的服装出口就要面临高额关税。
这对靠服装产业吃饭的孟加拉国来说,根本承受不起。
除了政治压力,西方长期构建的武器体系壁垒也让很多国家望而却步。
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不是单一装备,那些长期使用西方武器的国家,要是引进歼-10CE,相当于要推翻现有的训练、维护、数据链系统,重新建一套。
巴基斯坦作为歼-10CE的首个用户,就遇到过数据链不兼容的问题——歼-10CE的雷达系统和美国的预警机互相干扰,最后花了2亿美元升级才解决。
有评估显示,这套体系重建的成本,可能是买战机本身价格的两倍以上。
更让这些国家犹豫的是售后保障的差距,美国在全球有370多个军事基地,战机出了问题,零件和维修人员很快就能到位。
而中国的海外后勤保障网络还在建设中,一旦战机在国外出故障,零件可能要从国内运过去,战时这个时间差可能就是致命的。
西方军火商还早就摸透了“绑定套路”,卖战机时价格或许还能接受,但后续的升级和零件费用贵得离谱,比如“阵风”的火控系统升级一次就要800万美元,零件溢价能达到300%。
可即便如此,很多国家还是不敢轻易换,因为一旦换了,之前在西方体系里投入的钱就全打了水漂。
破局之路
面对这些阻碍,歼-10CE并不是没有机会,中国军工正在从“单纯卖装备”转向“构建作战生态”,用更灵活的方式打开市场。
技术共享和本地化生产是重要的突破口,巴基斯坦采购歼-10CE时,中国不仅卖战机,还帮巴基斯坦建了总装线,让巴基斯坦能实现本地化生产。
这样一来,巴基斯坦后续的维护和升级成本大幅降低,还能培养自己的军工人才。
这种模式对很多想发展本土军工的国家来说很有吸引力,毕竟谁都不想一直依赖别人的装备。
针对不同国家的需求,中国还推出了“定制化套餐”。
比如在东南亚,有的国家不仅需要战机,还需要无人机和防空系统,中国就整合出“歼-10CE+翼龙-2无人机+红旗-9B防空导弹”的组合方案,帮这些国家构建“侦察-打击-防御”的完整体系。
而且这套方案的成本比西方同类方案低40%,性价比优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歼-35这款五代机在未来即将出口,也给歼-10CE带来了间接助力,虽然歼-35的出现让一些国家更倾向于等五代机,但也让更多国家看到了中国军工的技术实力。
连五代机都能造,四代半的歼-10CE技术肯定更成熟可靠。
而且中国还计划把歼-35的部分技术,比如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AI辅助决策模块,下放到歼-10CE上,让歼-10CE具备“准五代机”的能力。
这样一来,预算有限又想拥有先进战力的国家,就更愿意考虑歼-10CE了。
军贸博弈里的“长期主义”
其实,评判歼-10CE的市场表现,不能只看短期订单。
军售本来就是个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的领域,韩国的K-9自行火炮从拿到第一笔出口订单,到真正打开市场,用了15年;巴基斯坦当初决定买歼-10CE,也花了一年多时间评估。
歼-10CE才刚在实战中证明自己,很多潜在买家还在观望和评估,比如伊朗因为苏-35交付拖延,已经开始考察歼-10CE;印尼也因为美国F-15EX价格太高、交付又慢,把歼-10CE列入了备选名单。
更重要的是,歼-10CE正在为中国军工出口铺路。
通过这款战机,更多国家看到了中国武器的性能和性价比,也感受到了中国军工的合作诚意——不附加政治条件,还愿意分享技术。
伊朗最近不仅在谈歼-10CE的采购,还在和中国谈HQ-9B防空系统的合作,这说明中国军工正在打破美俄在中东的传统势力范围。
从长远来看,歼-10CE的意义不仅在于卖了多少架,更在于它让中国军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技术可靠、性价比高、合作灵活”的形象。
随着涡扇-15改进型发动机的研发进展顺利,未来歼-10CE还能实现超音速巡航,性能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海外后勤保障网络也在逐步完善,售后问题会慢慢解决。
等到这些条件成熟,再加上歼-35形成的技术威慑,歼-10CE的市场潜力迟早会爆发。
结语
赢了空战的歼-10CE,暂时没在市场上迎来爆发,这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因为国际军贸市场的水太深。
地缘政治、体系壁垒、用户顾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时间去化解。
但只要中国军工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完善作战生态,用更开放的态度和灵活的方式合作,歼-10CE迟早会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毕竟,在越来越多国家追求“国防自主”的今天,一款实战过硬、价格合理、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战机,终究会得到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