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 Lu
白露里的“小情绪”:
古人说的“悲秋”,年轻人怎么解?
白露一到,夜凉昼暖,朋友圈里有人晒起了“秋天第一杯奶茶”,也有人说自己“困得像没睡醒”“心里空落落“人间不值得”“开始阴暗爬行”“emo了”。其实,这不只是现代人的小情绪,古人早就给它起过名字--“悲秋”。
Bai Lu
壹
Bai Lu
古人为什么“悲秋”?
节气与情绪
在传统文化里,秋季常被视作收获与衰落并存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之后,这种“收”的节律,也让人情绪容易下行——翻译一下,就是“阳气打卡下班,阴气接班上岗”。这种节律一收一放,就容易让人心情也跟着往下掉。
诗文与传统
在古代,诗人们格外敏感,总能把这种情绪化作文字。宋玉《九辩》叹曰:“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在《登高》中直抒胸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写“梧桐更兼细雨”,一句之间,万千秋意皆成愁绪。可以说,诗歌成为了“节气情绪”的最典型表达。
信俗与寄托
而在民俗层面,人们并非只沉溺于“悲秋”。在白露日,江苏地区有祭大禹的传统,闽南有祭土地的习俗,祈求“人心稳,岁月安”。通过仪式,人们寄托祈愿、缓解情绪波动,把个体的失落转化为群体的安定感。这正是“节令化情绪”的另一种社会回应。换句话说,古人用仪式缓冲“悲秋”的心理落差。
贰
Bai Lu
古人与现代人的“同频”
古人悲秋:怕草木凋零、人生易逝。
今人秋郁:怕加班压抑、社交焦虑。
本质上,都是外部环境变换—内部情绪波动的循环。
生理层面
其实,现代人和古人一样,都逃不过季节的调律。进入白露,昼夜温差加大,身体需要额外能量去平衡冷热变化,于是常常感到“困倦”——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秋乏”。
心理层面
另一方面,夏日高亢过后,秋天的清冷让人产生落差感。心理学、现代医学有“季节性情绪障碍”一说,和“秋乏”“悲秋”形成了古今对话。心理学研究发现,阳光照射时间缩短会影响褪黑素和血清素的分泌,容易带来低落感。难怪有人戏称,秋天是“情绪的多事之秋”。
文化层面
民俗学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常把这种集体的“低落”写进诗歌和仪式中,而现代人则会把它转化成社交媒体的表达——比如“秋天第一杯奶茶”,其实就是把季节的失落感,用一个小小的甜蜜瞬间来“抵消”。可以说,传统的“节令情绪”与当下的“网络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构的。
叁
Bai Lu
白露的民俗处方
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悲秋”,古人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应对之道,用一套独特的民俗“处方”来化解。这套“处方”既是顺应天时的养生哲学,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情绪疗愈。
饮食:借“新”意,暖人心
古人深谙“食”的疗愈之道。在江南地区,有白露茶的传统。人们采摘白露时节的新茶,清香甘醇,用它来消解秋日的干燥,这种“新”意,本身就带有一种生机勃勃的仪式感,正如我们现在用“秋天的第一杯”来开启新篇章,异曲同工。
而在岭南,人们则用白露米酒来驱寒保暖,这杯带着微醺暖意的米酒,不正是古人版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吗?它用一份甜蜜和温热,巧妙地抵御了秋风带来的凉意和落寞,让“悲秋”无处遁形。
仪式:借“物”与“事”,求心安
除了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深层次的情绪安抚则体现在仪式上。在江苏太湖一带,人们祭祀大禹,感恩他治水安民的功绩。这个仪式不仅仅是历史的缅怀,更折射出在秋季收敛、万物萧瑟的时刻,人们对内心稳定和生活安定的深切渴求。这是一种将个体的不安,寄托于集体记忆的智慧。
劳作:借“向阳”,消解失落
江西婺源的晒秋,是古人最直观、最诗意的“处方”。将丰收的谷物、玉米、辣椒铺满屋顶和庭院,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事操作。这是一种集体性的、向阳而生的生活美学。
古人通过这种行为,将收获的喜悦可视化,用金灿灿的色彩来对抗秋天的萧索,把个体对衰败的失落感,转化为对丰收的集体赞颂。它向我们展示:与其沉溺于悲伤,不如用劳作与阳光,将内心的空落填满,用丰盈的景象来疗愈内心的“悲秋”。
肆
Bai Lu
当代的“小妙招”
如果说古人用祭祀和饮茶来消解“悲秋”,那么现代人也发展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秋日处方”,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方式巧妙融合。
仪式感:把养生变成“社交货币”
古人喝白露茶、酿米酒,是对节令的顺应和敬畏。而我们则可以为这些古老的习俗赋予新的意义。比如,把“秋日限定”的日常小事创造为新的仪式,无论是早晨的一杯温水,还是睡前的一段舒缓音乐,都能带来一份应季的满足感。这种仪式感让原本私密的养生行为,变成了可以分享和互动的社交内容,让养生也充满了乐趣。
“向阳”而生:用行动对抗低落
古人晒秋,是为了把收获的喜悦可视化,用金灿灿的色彩对抗萧索。现代人也可以效仿这种“向阳”的生活哲学。晒晒秋日阳光,不仅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让我们从室内走向户外,用真实的阳光来缓解内心的低落情绪。同时,调节作息、轻度运动,早睡早起,轻运动养身。正是遵循着“秋收”的节律,让身体和内心都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
情绪“输出”:将“悲秋”化为创作动力
古人将“悲秋”化为千古诗句,如“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是他们情绪的输出。而现代人则可以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创作的灵感。拍一张落叶照、写几句秋日感言,或者用文字、音乐、绘画等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这种持续的“输出”,能将内心的迷茫和低落转化为可见的、有价值的创作,从而在转化情绪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在的平静和力量。
白露,不只是天气的转折点,也是一种“心绪的节点”。
秋天的凉意未必只带来“悲”,它也提醒我们学会慢下来,照顾情绪。古人把“悲秋”写成诗句,用仪式祈求安心;今天的我们则可以在节气民俗和现代生活的对话中,找到新的解法,把“小情绪”调成生活里的作品。
愿这个秋天,我们都能把“悲秋”变成“喜秋”,在凉意中感受一份温柔的力量。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岁时节日】栏目责编:范雯佳
推文供稿:晏秋洁
图文编辑:王小萌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