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家下手,张家多人惨死。张家被抄家这事,李太后,她选择了旁观。很多人不理解,李太后为什么会这样,传闻中,张居正和李太后关系挺密切,甚至还有一些张居正和李太后非同一般的传闻。有时候我看这两人的一些离谱传闻,不能不承认有的人确实脑洞大开。
很多事情,如果一定要用对错的标准去衡量,就会挺难理解,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但是这世界上的一些事情,是不以对错来衡量,是以利益来衡量。本就因为利益凑到一起,又怎么会在对方大难临头的时候,伸出手来援助对方呢?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故事,我们在历史上见过很多次了。
在张居正,万历皇帝,李太后这三个人的关系里,万历皇帝和李太后,才是一家人,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一家人。张居正是什么人?好听点张居正是大明首辅。张居正一度权倾朝野,试图推动改革,也对大明王朝做了不少贡献。但是当他死后,朝堂洗牌。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生前拥有的一切,在他活着的时候,对他有意义,但是谁也不能在死后,带走他活着拥有的这一切。
人是会变的。当张居正有用的时候,那他就是李太后的盟友,朱翊钧的忠心臣子。张居正可以在万历皇帝年幼的时候,扮演严父的角色,他编纂《帝鉴图说》,教导朱翊钧。张居正太入戏了,他是想让万历皇帝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但是张居正后来也没想到,万历皇帝学得更多的是,帝王的无情。
你说张居正有没有私心?当然有,从诸多的史料记载里,可以看出来,他是有私心的。例如在王大臣案件里,张居正的角色究竟是什么样的?王大臣案件里,冯保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上报朱翊钧,要求严查。张居正也以内阁首辅的身份,要求彻查王大臣究竟是什么人,查出王大臣案件的幕后主使。
表面看来,这一切都很正常,无论是冯保还是张居正,他们提出的请求,都是基于身份而言的。但是冯保后来试图把王大臣这事的锅,扣在高拱的头上,矛头直指高拱是王大臣案件的幕后主使。
都知道冯保和张居正关系密切,那么,冯保的行为,是他自己纯粹就是因为仇恨高拱,想彻底扳倒高拱?还是冯保和张居正联手做局?张居正在冯保试图扣锅给高拱的这件事情上,究竟是知情的,还是不知情的?
从多本史书的记载看,有些记载大同小异,但是这些史书的描述里,看得出来,他们认为,高拱的《病榻遗言》的可信度比较高。在他们看来,王大臣案件里,是冯保和张居正曾经一度试图矛头直指高拱,但是这事后来被拆穿了。《明史》的记载上,也是采用了冯保和张居正联手,在王大臣案里,试图扳倒高拱。
《明史·刑法三》的记载,“保与张居正兴王大臣狱,欲族高拱,卫使朱希孝力持之,拱得无罪,卫犹不大附厂也。”
《明史·宦官二·冯保传》的记载,“万历元年正月,有王大臣者,伪为内侍服,入乾清宫,被获下东厂。保欲缘此族拱,与居正谋,令家人辛儒饮食之,纳刃其袖中,俾言拱怨望,遣刺帝。”
王大臣案件对于高拱的打击也不小。隆庆六年,高拱被罢官,他还是希望可以重回朝堂,但是王大臣案件,几乎是断了高拱东山再起的可能。这可能也是高拱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然对于张居正耿耿于怀的重要原因。
王大臣案发生在万历元年,此时的张居正,逐渐进入明朝权力中心,明朝的内阁局势逐渐明朗。
李太后和朱翊钧想站稳脚跟,张居正也不希望他辅佐的皇帝是个草包,于是张居正悉心教导,李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也是把张居正架上去了,《明史·后妃二·李太后传》里,记载了一件事情。
朱翊钧出去玩乐,喝酒到兴头上,命令内侍唱歌,内侍推辞不唱,于是朱翊钧取剑攻击他。幸亏还有人劝住了朱翊钧,后来此事就以割下了内侍的头发结束了。
此事被李太后知道后,她把张居正叫来,上疏劝谏,还让张居正为朱翊钧起草了一份检讨的诏书。这边张居正挺忙,那边朱翊钧也被李太后罚跪,还被一顿数落,朱翊钧的过错,被李太后指出来。按照明史的记载,后来朱翊钧哭泣着请求改正,这事才算结束。
这事在《明史》的记载上,没有具体的时间。
李太后是严母,她这么教导儿子,她的儿子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更何况,明朝也是提倡孝道的,李太后是朱翊钧生母,他就算是看不惯他的母亲,他也得忍着。但是这个事情里的张居正,是实实在在得罪了朱翊钧,他还是低估了一个少年天子的叛逆。
随着张居正手握大权,他自己也会骄傲,行事骄纵。《明史·张居正传》的记载,“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
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关系里,张居正和朱翊钧的矛盾也逐渐增多,少年天子也渴望着手握真正的皇权。少年天子逐渐长成,李太后的角色就变得模糊了。三人的关系,不再是盟友,李太后就聪明地退后了。
当张居正死后,冯保也跟着遭殃。《明史·宦官二·冯保传》提到一个细节。
“保之发南京也,太后问故。帝曰:“老奴为张居正所惑,无他过,行且召还。”时潞王将婚,所需珠宝未备,太后间以为言。帝曰:“年来无耻臣僚,尽货以献张、冯二家,其价骤贵。”太后曰:“已籍矣,必可得。”帝曰:“奴黠猾,先窃而逃,未能尽得也。”而其时,锦衣都督刘守有与僚属张昭、庞清、冯昕等,皆以籍罪人家,多所隐没,得罪。”
你看,李太后不仅对张居正无情,对冯保,那也是无情。冯保对他们已经是无用的人了,他们还在惦记着,能从冯保那里,获得多少东西。都说万历皇帝贪财,他的母亲也是不遑多让,这点上,真是儿随母了。
就是这样的李太后,她怎么会在张居正死后,张家被抄家的时候站出来呢?从血缘关系上,她和朱翊钧是亲母子,人家是真正的一家人,为什么要站出来维护张居正?因为张居正帮他们出过力吗?
我们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上,可能会觉得,李太后应该站出来,但是,她为什么要站在她儿子的对立面上?更何况,那时候张居正已经死了。
从身份上,她是太后,朱翊钧是皇帝,后宫不得干政,这事朱元璋时期就强调,所以李太后的旁观,其实是符合她的利益的。她站出来,反而是不正常的。而且李太后,面对强势的朱翊钧,明哲保身,也很正常。
在《明史·宦官二·冯保传》中,还提到一个细节,记载的张居正死后的局势,有一句话“然是时太后久归政,保失所倚,帝又积怒保。”也可见,在朱翊钧逐渐长大后,李太后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放权。
根据史料的记载,李太后喜欢礼佛,礼佛需要钱,这钱无论是从内库出,还是借助别的名义,都需要依赖朱翊钧。就是不知道,李太后礼佛的时候,会想到惨死的张家人吗?
《明史·张居正传》里有一句话,读来也是心情复杂。
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
有时候读历史,真就是学到很多。大明的江山,是朱家人的江山,张居正就是个高级打工者,当张居正死后,张家被清算,李太后选择旁观,对她来说,是最符合她的利益的选择。毕竟,李太后再位高权重,她也是个女子,女子在朝堂上,做事需要权衡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她受到的制约也是比较多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明神宗实录》
《病榻遗言》
《重写晚明史(套装全五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