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九十年代看过“希望工程”的宣传资料,一定会记得那张照片,画面里,一个短发的小女孩,手里死死攥着一支铅笔,一双大眼睛直直看着镜头。
眼神清澈,却带着疑问,这张脸,成了“希望工程”的代表,去年,希望工程三十五周年时,央视还专门讲了她的故事。
那张照片,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也成了很多人心里的集体记忆,那么,你知道现在的她过的怎么样吗?
希望工程的起点与《大眼睛》的传奇
1989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设立希望工程。
目的就是通过社会集资建立专项基金,救助贫困地区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少年儿童,资助他们重返校园并改善当地办学条件。
1990年,邓小平更是为"希望工程"题写名称,并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名义捐款,极大提升了项目影响力。
这一年,解海龙加入到希望工程的队伍中,并开始关注中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情况。
次年,当他背着相机,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安徽金寨后,在这里,拍到了一张改变一个女孩,改变希望工程的照片——《大眼睛》。
当时,女孩的头发乱糟糟,脸和嘴唇因为干燥都裂开了皮,可当她抬头那一刻,眼神干净而坚定,里面没有胆怯,只有对知识的渴望。
很快,这张照片和其他山区孩子的影像一起,被送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配上最直接的主题——“我要上学”。
照片刊登后,全国人民都被震动了,无数的爱心捐款从城市汇聚到大山里,也把女孩推到了全国的目光之下...
那张照片背后的山村女孩
故事要从1983年的安徽省金寨县张家湾村说起,那时候的金寨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
照片中的女孩苏明娟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而苏家也特别穷,家里父母靠种田、养蚕、打鱼、养猪和种板栗维持生活。
如果说我们的童年记忆都是在和小伙伴一起摸鱼抓虾度过快乐时光的话,苏明娟的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饿,经常吃不饱。
尽管如此,苏明娟还是很想读书,可村里连个小学都没有,要上学就得翻好几座山,走足足二十公里的路。
每天天还没亮,外面还黑着,她就摸黑起床收拾,山路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有时候还得踩着石头过小溪。
一路上有一起同行上学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背着小书包往前走,走累了就停下来歇会儿,再接着走。
就这么一步步走,得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即便这样,她自己都觉得算幸运的了,因为村里还有好多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根本没机会踏进学校大门。
那时候,她父母靠省吃俭用几个月,才凑出一百块钱把她送进学校,但学校的条件也很差。
可学校的条件是真差,教室的墙都掉皮了,窗户上没有玻璃,就那么空着,一到冬天,冷风呼呼地往教室里灌,坐在里面冻得手都僵了。
课桌椅也都是旧的,有的椅子腿歪了,用木头垫着才能稳住;有的桌子面裂了缝,也只能简单修修接着用。
一到下雨天更麻烦,屋顶到处漏雨,孩子们得挪着座位躲雨,书本都得小心翼翼护着,生怕弄湿了。
孩子们穿的衣服也都单薄,有的衣服上满是补丁,袖口、裤脚都磨得发亮,可没人在意这些,大家都安安静静坐着,仔细听着一个老师讲解不同的学习内容。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苏明娟第一次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走出大山,而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正是在希望工程下悄然来袭。
被善意照亮,也被压力笼罩
当那张“渴望读书”的照片被传播出去后,苏明娟一下子成了全国关注的孩子,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寄来捐款和信件。
因为大家的帮助,她家的条件慢慢好转,学校也很快得到了援建,等她上初中的时候,新的教学楼已经盖好,教室明亮结实,再也不是以前那种破旧环境了。
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她顺利完成了中小学,14岁的时候,她作为安徽代表参加了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最年轻的一个代表。
当时她仍然保持很朴实的作风,可好日子并不代表没有烦恼,照片带来了光,也带来了压力,几乎整个社会都在盯着她。
记者、媒体、参观的人三天两头跑来,问东问西,外界的善意是真心的,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却是一种负担。
她既要上学写作业,又要应付一波又一波的采访和探访,身心疲惫,最关键的中考,她没能考上重点高中。
那次失败对她打击特别大,一度甚至不想再读书了,心里只想逃避,幸好,她的父亲和老师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鼓励她,告诉她摔倒了不能就此认。
慢慢地,她调整了心态,重新回到课堂,2002年,苏明娟顺利考上了大学,这对她来说是人生的新起点。
虽然是一所专科院校,但对当时的条件来说,这个成绩已经来之不易,而那时,她不再只是别人眼里需要帮助的孩子,而是开始主动去帮别人。
从受助者到传递火炬的人
学校每年给她900块钱的补助,她自己一分钱都没留,全部转手捐给了比她更困难的同学。
2005年毕业后,她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在银行工作中,她干得很踏实,还担任过团委副书记。
2017年底,她被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兼职副书记,这个职务不带行政级别,工资照样在原单位领,主要是让她发挥公益影响力。
她还担任共青团中央常务委员,后来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的经历,从银行白领到兼职团干部,被认为是个人努力和社会进步结合的例子。
她没有忘记自己小时候的困难,工作后,每年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生,还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帮人建希望小学。
就在2024年,希望工程迎来了35周年纪念,希望工程专门提到到了苏明娟这个“大眼睛”,并用“大眼睛点亮未来”来形容她。
的确,她一直强调要感恩、要回馈社会,从1983年出生到今天,苏明娟的人生是“教育改变命运”的真实例子。
很多人说,苏明娟是幸运的,因为一张照片改变了她的命运,话没错,但要走到今天这一步,光靠运气是不可能的。
她之所以被人尊敬,是因为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回馈,把社会给她的关心,变成一股持续不断的力量。
运气只是起点,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感恩、坚持和行动,她用几十年的努力,接过别人递来的接力棒,把火炬传给更多人。
那双曾经打动全国的大眼睛,现在依然明亮,只是多了坚定和力量,如今,她仍在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更多孩子上学,继续传递“爱与希望”。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