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树村是桂北山区“科技赋能、服务惠民、助力振兴”治理场景的典型单元。从区位特征看,三树村隶属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位于湘江源头喀斯特高寒山区,平均海拔450米,山多地少、耕地碎片化、劳力外流曾是长期痛点。进入“十四五”时期,自治区将三树村列为“数字乡村示范村”“科技特派员整村帮扶试点”,其边远山区、传统农业、多民族聚居(瑶族占54%)的区位属性,叠加“数字新基建”与“高校对口”政策机遇,使其成为检验“科技如何下沉山区、服务怎样精准惠民、振兴怎样持续迭代”的天然实验场。新时代如何把5G、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转化为低成本、可上手、真管用的生产力;如何把高校科研成果与村民日常需求精准对接,形成“科技入田—服务惠民—产业兴村”的闭环;如何在“双碳”与共同富裕新目标下,为西南山区提供可持续、可复制的振兴样板,是中央政府顶层设计与地方基层共同破题的焦点。
7月13日至7月16日,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汇乡村促振兴科技支农实践团一行22人在指导老师郭泉和朱鹏飞的带领下,前往桂林市灌阳县三树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智汇乡村促振兴科技支农实践团以“科技赋能、服务惠民、助力振兴”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如柑橘黄龙病检测、村庄墙壁美化、义务维修、科普课堂和调查访谈等丰富且务实的活动。
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汇乡村科技支农实践团在灌阳县三树村柑橘园开展科技支农活动。成员化身“数字农技员”,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YOLOv12模型)精准筛查柑橘黄龙病疑似病株,同时对土壤湿度、水分分布及光照强度等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同步监测。该低成本系统实现了病虫害早发现早干预,以“AI+”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面对村民“家电维修难”的痛点,实践团开设义务维修服务站。在实践过程中,为乡村居民维修包括电风扇、电脑、血压计在内的电器十余次。一件件重新运转的家电,不仅解决了村民的棘手问题,更在拆装调试的叮当声中,悄然拉近了青年学子与乡亲们的距离,搭起了信任的桥梁。
实践团的同学们用画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柑橘收获画面,所刻画的画面不仅贴合村中的支柱产业,也深深地打动了乡亲们的心。饱满金黄的果实沉甸甸压弯枝头,正是村民引以为傲的当家品种;层叠的果园、蜿蜒的小路、熟悉的竹筐,还原最真实的生产场景。实践团以画笔增添乡村韵味,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桂林理工大学 高子恒、何凯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