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要求,7月3日至9日,南京审计大学宁韵传薪社会实践小组在南京展开了一场深度非遗探寻之旅。他们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秦淮非遗馆以及南京金箔馆,通过沉浸式体验、传承人访谈与街头调研,触摸文化根脉,更以创新设计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寸锦寸金,织机上的千年绝艺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见证了“寸锦寸金”的传奇。大花楼织机前,非遗传承人默契配合——拽花工坐于织机上层提拉经线,织工在下层引入彩色纬线,同时还需嵌入金线包边。繁复的工序令老师傅一日仅能织就寸许云锦。面对这项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织造技艺,同学们深受震撼,更激发了创新灵感。他们聚焦云锦最具代表性的“妆花”工艺与明清官服纹样,设计出一款别致的耳机保护套。
该耳机套以深色云锦纹样为底,巧妙融入传统官服“补子”的祥瑞图案元素,如云纹、龙蟒或仙鹤,边缘辅以金线勾勒,既保留了云锦的华贵底蕴,又契合现代电子产品的简约审美。团队负责人介绍:“我们想打破非遗‘只可远观’的距离感。当年轻人戴上这副耳机套,指尖触及的便是浓缩的云锦精华,传统文化自然融入日常。”
萌鸭载非遗,冰箱贴上的金陵万象
如果说耳机套是古典的现代演绎,另一款冰箱贴文创则充满了金陵地域趣味。设计团队以南京标志性的“盐水鸭”为原型,创作出憨态可掬的吉祥物“绒锦鸭”。
这只“鸭子”身披云锦华服,纹样精细考究,头顶装饰着南京另一项省级非遗——绒花,以柔美花饰增添灵动,手中更提着一盏精巧的秦淮灯彩,暖光微透。于方寸之间,将云锦的华美、绒花的精巧、灯彩的喜庆与盐水鸭的亲和力奇妙融合。团队设计人员介绍:“鸭子是南京的文化符号,让它穿上云锦、戴上绒花、手拿灯彩,就像一位行走的非遗小使者,让市民冰箱成为展示金陵文化的微窗口。”
白局忧思,金箔流光下的传承使命
创新之余,实践团也直面非遗传承的困境。在南京非遗馆,两位白发苍苍的白局老艺人向学子们倾吐心声。这门源于云锦机房、用纯正城南老南京话演唱的古老曲艺,正面临表演平台稀缺、年轻学员方言底蕴不足、观众断层等严峻挑战。老艺人一句“怕它绝在我们手里”的叹息,让成员们深感传承之重。
而在金箔馆,薄如蝉翼的金箔锻造技艺令成员惊叹。他们了解到,从熔金、拍叶到出具,数万次捶打方能成就“轻似鸿毛、柔似绸缎”的金箔,广泛应用于古建修复与工艺美术。馆内流光溢彩的展品,彰显着传统工艺的持久生命力。
问卷映现实,传播路仍需深耕
为探知公众认知度,实践团走上街头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听说过非遗”,但仅不足两成自认“比较了解”,多数人的认知停留在名称或模糊印象层面。这凸显了非遗传播的痛点:广度初具,深度不足。
此次非遗之旅,让宁韵传薪实践团队深刻体悟到,守护文化根脉不仅需要敬畏之心,更需与时俱进的智慧。他们以云锦耳机套、绒锦鸭冰箱贴等“小而美”的创意产品,探索出一条“非遗生活化”的可行路径——让千年华锦装点现代科技,让地方符号承载多元技艺,在日用常行中延续文化薪火。团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非遗创新设计与社会调研,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华。(王健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