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如果对“九三大阅兵”没有基本认知,确实有些难以理解。
不久前,一位女性企业主希望广告公司协助制作“九三大阅兵”相关的宣传物料,结果设计师竟然反问:“大阅兵是什么?你们公司是要办誓师仪式吗?”
这种言论让这位女老板非常不满,原本考虑直接换人,但经过三天的思考,她选择将这段经历发布到网络上,没想到引发了一场风波。
就在前几天,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九三大阅兵”,南京某公司负责人小薇(化名)也希望能参与其中。
她决定利用公司的大屏幕,全天播放阅兵盛况,并邀请亲友一同观看。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对南京这座城市而言,也具有特殊意义。
小薇是个果断的人,有了想法后,她迅速整理了一份名为《九三阅兵》的文档,并发到了与广告公司沟通的工作群里。
没想到刚发完文档,对方的设计师就问:“大阅兵是不是你们公司的誓师活动?”
小薇逐字读完,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九三大阅兵”最近热度很高,怎么会被误认为是企业内部的誓师活动?而且只要打开文档看看,也不难理解。
于是,小薇委婉地提醒对方是否先查看文档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项目背景。
但设计师似乎没有领会她的意图,反而继续追问“大阅兵是什么”,并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
在小薇看来,九三大阅兵早已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作为中国人,哪怕只是稍微关注新闻,也应有所了解。
更何况南京曾饱受战争之苦,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工作于此的设计从业者,不应完全忽视这类历史纪念活动。
退一步讲,即便不谈情怀,作为设计师,理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敏感度,对当前热门事件保持关注。
小薇再次建议设计师先阅读文档内容,了解项目背景。这次对方虽去查看了,但并未道歉,反而以“不感兴趣”“没关注”等理由敷衍。
通常来说,作为乙方,面对甲方情绪化的表达,应先缓和气氛,承认沟通不足,再逐步推进工作。
但这位设计师似乎过于“诚实”,不仅未表现出歉意,还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确实不了解,也无需掩饰。
他这番态度,仿佛在暗示:不知道热门事件很正常,而小薇作为甲方则应给予理解。
这让小薇非常愤怒,当场在工作群中表达了不满,并表示不愿继续与该设计师合作。
事情迅速升级,另一位工作人员赶紧出面调解,将话题转移,暂时缓解了紧张气氛。
但这件事在小薇心中留下了阴影,她随后联系了广告公司负责人,要求更换设计师,并明确表示无法再与他共事。广告公司负责人为了缓和矛盾,也为设计师辩解了几句。
他表示,设计师近期项目繁重,导致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下降,暂时“断线”,并未意识到问题所在。
他的提问更多是出于对项目细节的困惑,而非刻意忽视历史事件,希望小薇能予以理解。
尽管如此,小薇仍感到不快,于是在9月3日上午8点50分,将此事发布到社交平台,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少网友认为该设计师缺乏爱国意识,甚至质疑他是否涉及不当言论,还有人猜测他其实知道阅兵事件,只是不愿正面回应。
也有专业人士指出,不论是否爱国,从职业角度而言,该设计师显然不够专业,既不了解市场动向,也未能把握客户需求,未来合作恐将出现更多摩擦。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身边确实有人不了解九三大阅兵,没必要因此过度批判。
面对网友热议,小薇在9月4日发布视频回应,并透露了后续处理情况。
她向广告公司负责人说明情况后,由于合同尚未到期,公司最终同意更换设计师。小薇原本考虑终止合作,但考虑到对方态度尚可,便决定再给一次机会。
一些网友或许认为她过于宽容,但小薇也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必须了解九三大阅兵。很多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外界动态。
况且,事后该设计师也在工作群中表达了歉意,并将在项目交接完成后调离该任务,她认为不必再继续纠缠。
不过,交接需要时间,而项目又较为紧急,因此暂时仍由该设计师继续负责部分工作,后续所有沟通将由小薇的团队成员接手。
事情本应就此结束,但不少网友仍不满处理结果,认为小薇太过宽容,应继续追责。
甚至有部分网友向小薇发送激烈言辞的私信,指责她抹黑南京,扬言要举报她的公司,甚至波及她的孩子所在学校。
这些威胁和人肉行为让小薇极为愤怒,她在9月5日下午发布视频,呼吁理性对待网络事件。
她强调自己出身军人家庭,祖父是红军地下党,父亲是军人,从小在军区大院长大,家庭背景让她始终坚持正直与理性,因此她拒绝以暴制暴。
她希望此事就此平息,所有问题都应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解决,而非依靠威胁或网络暴力。她也公开呼吁网友停止攻击。
舆论持续发酵,但设计师始终未公开回应。然而,从部分网友的激烈反应来看,即便回应也可能适得其反。如今小薇也遭遇网络攻击,双方都受到了伤害。
不同认知之间的碰撞,本可通过沟通解决,但一些人习惯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人,一旦对方未达预期,便情绪失控,甚至诉诸网络暴力。
真正的爱国,不只是铭记历史、关注盛事,更应体现在日常的理性与包容之中。我们需要对抗的是遗忘和扭曲,而非某个可能只是暂时“掉线”的个体。
避免此类“双输”局面,最基本的沟通、个体的理性与善意应并行不悖。正如小薇最终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了解”那样,我们也应明白:不知者未必有罪,包容往往比批判更具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要保持对历史的敬意与国家的热爱,也要具备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包容,更要坚守网络空间的理性底线,希望类似事件不再重演。
抖音@V小V 所发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