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众认知中,核磁共振检查一直被视为医院的“高端项目”,不仅检查费用昂贵,设备本身更是价值不菲,一台进口设备价格普遍在三千万元左右,令中小型医疗机构难以承受。
多年来,西门子、GE、飞利浦等国际品牌几乎掌控了整个市场。
如今,国产核磁共振设备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售价降至百万级别,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然而,有美国媒体渲染“氦气短缺停机论”,声称中国设备一旦缺氦就将停止运转。
真相是否如此?
国产核磁共振的技术突破
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能够清晰呈现脑部血管、神经系统及肿瘤等内部结构,被誉为精准医疗的“放大镜”。
但长期以来,这项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供应链也受制于人。
国产化之路充满挑战。
早在2011年,联影医疗就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启动高场磁共振系统的研发。
当时研发环境异常艰难,国际市场被西门子、GE、飞利浦三大品牌垄断,核心组件如超导磁体、射频线圈和成像算法,中国几乎一片空白。
研发团队必须从头做起,既要攻克材料与工艺难题,又要提升图像质量和软件算法。
十年坚持,终见曙光。
2022年,联影医疗成功研制全球首款5.0T全身磁共振系统,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这一突破意义重大,此前高场磁共振主要集中在3.0T,而5.0T不仅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还支持全身成像,适用于科研与临床结合。
2023年,国产设备实现量产,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率先安装,成功完成跨区域实时数据传输与高质量诊断,标志着国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价格落差更令人惊喜。
进口设备通常高达3200万元,而国产设备价格降至260万至300万元之间,成本下降近九成。
这意味着不仅大城市三甲医院可以配备,全国县级乃至乡镇医院也能负担得起,检查费用有望大幅下调。
对患者来说,这真正实现了“看得起病、用得上设备”。
联影医疗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垄断,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从磁体、射频线圈到成像软件,国内企业逐步实现自主研发。
2025年,联影推出全球首款一体化CT-linac和超大孔径3.0T磁共振等新型设备,产品出口至70多个国家,覆盖全球1.37万家医疗机构。
这一切向世界表明,中国正成为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美媒“停机论”的漏洞
一些美国媒体在报道国产核磁共振时,总是聚焦“氦气”问题。
其逻辑是:超导磁体必须在极低温下运行,而液氦是最理想的冷却介质。
因此他们声称,一旦美国停止氦气供应,中国设备将无法运行。
数据显示,全球氦气储量约为51.9亿立方米,主要掌握在美国、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和俄罗斯手中。
中国的氦气储量仅占全球2.1%,确实存在较大的进口依赖。
2021年,中国氦气进口量的95%依赖国外,其中卡塔尔占比82%,美国占9%。
但美媒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早已提前布局,通过多元化进口和国内产业发展,逐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到2023年,中国氦气进口依赖度降至85%,来源更加分散:卡塔尔占比81%,俄罗斯7.7%,美国不足10%。
这意味着即便美国断供,中国依然能维持稳定供应,不会出现全面停机。
与此同时,国内产能也在迅速提升。
2024年,中国氦气产能达到1000百万立方米,年产量达380百万立方米,同比增长近40%。
中国企业正积极研发替代技术。
早在2009年,中科院电工所就成功研制出10T无液氦超导磁体。
近年来,西门子、GE等国际厂商推出“零液氦”技术,中国科研团队也在同步推进。
部分国产设备已显著减少氦气消耗,甚至接近零补充。
未来一旦零液氦技术普及,氦气断供的风险将大幅降低。
此外,国家政策也在加强保障。
氦气已被列入战略矿种,天然气田被要求检测氦含量,并建立战略储备。
目标是到2030年形成相当于120天进口量的储备。
这种制度安排使中国在面对外部风险时更具抗压能力。因此,美媒的“停机论”显然言过其实。
氦气供应确实是个问题,但中国已采取多元化进口、国内生产与技术替代等多项措施。
断供可能增加成本,却不会导致国产设备“全军覆没”。
中国科技自立的象征
国产核磁共振设备的量产,不仅是商业成就,更是医疗公平与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突破。
它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普及。过去,动辄数千万的进口设备只能集中在大城市顶级医院。
患者若想做一次核磁检查,不仅费用高昂,还需长时间排队。
如今,国产设备价格降至百万级,大量基层医院得以配置磁共振仪,意味着偏远地区居民也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城乡差距得以缩小。
它还增强了中国医疗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医疗影像设备曾是中国进口金额最高的品类之一,仅次于石油和半导体。
长期依赖进口不仅消耗大量外汇,还存在“卡脖子”隐患。
如今,国产设备在磁体、射频线圈、成像算法等方面实现突破,核心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使中国医疗体系更加安全、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
联影医疗创始人薛敏的经历就是缩影:从复旦物理系到赴美深造,再回国创业,他带领团队十余年间打破国际垄断。
这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成果,更是中国科技人才体系、科研投入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的体现。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医疗设备已开始输出。
联影、东软等企业的CT、MR装机量持续增长,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
未来,中国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将成为全球医疗设备的重要供应者。
这种转变不仅带来经济利益,更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国产核磁共振的量产,不只是产业事件,更是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它向世界展示,中国不仅能制造芯片、建设高铁,也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与世界竞争。
结语
国产核磁共振设备的量产,标志着中国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研发到生产,从降价到普及,它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也让普通患者享受到先进诊疗的成果。
美媒所谓的“氦气停机论”,不过是夸大风险,忽略了中国在多元化进口、自主生产和技术替代方面的持续努力。
现实表明,尽管存在挑战,中国依然具备强大的应对能力。
未来,随着零液氦技术的成熟和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中国医疗设备不仅能保障国内需求,还将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大话语权。
这一切都印证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唯有自立自强,才能真正突破封锁,让科技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