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美韩盟友关系被一桩突袭行动撕开了一道口子。
9月4日,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出动大批警力,突袭佐治亚州的现代汽车—LG新能源合资电池工厂,以打击非法移民为由,一次性抓捕约450人。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据《韩国时报》、法新社等媒体报道,其中约有300人是韩国籍。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一边是韩国政府紧急发声,外交部发言人李在雄公开表示“遗憾”,并强调“韩国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得受到不当侵害”;另一边,是美国执法机构雷厉风行、毫不通融的操作。一场针对非法移民的常规执法,为何演变成外交摩擦的导火索?这背后,远远不止“身份问题”那么简单。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针对外资企业展开移民执法,但规模之大、国籍之集中,实属罕见。
要知道,现代-LG电池工厂不仅是佐治亚州的重点招商项目,更是美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回流美国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如今却突然遭到美国执法部门“背刺”,不禁让人质疑:这到底是依法办事,还是另有所图?
从操作层面看,ICE突击检查雇工身份并不稀奇,但一次性带走300名韩国人,显然不是“随机执法”能解释的。一种可能是,这些员工中确实有人涉嫌签证逾期、非法务工;但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这是美国“精准打击”外资企业的手段,尤其在新能源这样战略级的赛道中。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外交部的回应措辞谨慎,一边说“遗憾”,一边仍强调合作,并未强烈抗议。这种“软性回应”,暴露出韩国在美韩同盟中的真实地位:即便对方出手狠辣,也不敢真正撕破脸。
不少人联想到了几年前美国对日本、德国等外国企业采取的类似行动。诸如逮捕日企高管、突击检查工厂等,都曾在“依法操作”的外衣下,流露出明确的保护主义意图。
而这次,轮到韩国。
要知道,现代-LG电池厂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重点受益项目之一。该法案以新能源补贴为诱饵,吸引海外企业赴美建厂,但同时也设置了严苛的本土化比例和要求。一边用政策吸引你,一边用执法敲打你——美国的打法,从来都是“胡萝卜与大棒”齐飞。
值得品味的是,这次行动发生在特朗普政府全力推进“美国制造”的背景下。是否借此传递某种信号:即便是盟友,也要按我的规则做事,否则我依然可以随时出手?
事件爆发后,全球舆论迅速分化。
有人支持美国严格执行移民法,认为企业不该僭越法律雇佣非法劳工;但也有不少国际媒体质疑,如此针对某一国籍的集中抓捕,已超出合理执法范畴,带有明显的政治表演色彩。
而从韩国网友的反应来看,愤怒与无奈并存。很多人吐槽:“这就是盟友的做法?”“我们只是美国的棋子吗?” 但也有理性声音指出,如果涉事员工确实身份不合法,那企业本身也难辞其咎。
事实上,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因执法行动引发外交风波。
几年前,美国曾在加拿大边境逮捕华为高管孟晚舟,一度导致中、美、加三国关系陷入紧张。而此次针对韩国员工的行动,虽然事由不同,但其突然性、规模性、国籍针对性,都显示出美国执法机构在外事操作中的强势与自信。
说到底,国际政治从来不只是外交辞令和协议握手,它同样隐藏在一次次突击检查、拘捕行动和经济制裁中。
这场突袭,掀开的不仅是几百人的身份问题,更是跨国企业赴美投资所面临的政策与法律风险。即便如现代、LG这类被美国积极引进的企业,仍可能在某一天清晨,迎来ICE的执法人员。
而韩国的“遗憾”回应,则再次提醒世界:在国际权力格局中,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强者手中。所谓的盟友关系,从来都不意味着对等。
该事件后续如何发展,是否会影响到美韩之间的新能源合作进程?值得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