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美国政坛和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个相当具有标志性的事件,那就是柯克之死引发的巨大舆论风暴。
柯克案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它迅速被推到了全国的政治坐标轴上,成为左右翼互相对立、拉锯和撕扯的一个新支点,特朗普团队和共和党基层力量迅速把柯克捧成了“MAGA的马丁路德金”,副总统万斯甚至亲自抬棺。
与此同时,美国各地出现举报、清算、审查等趋势,要素十分齐全,难道真要内战了?
柯克并没有官方身份,他之所以会成为右派眼中的烈士,关键原因在于他身上承载了一个符号性的意义。
美国当下的政治对立,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政策选择,而是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层面的全面对抗,涉及宗教、族群、性别、教育、社会价值观,这些元素夹杂在一起,让社会对立远比过去几十年更复杂。
柯克的死被很多右翼媒体叙事塑造成一场政治清算的结果,他被塑造成因坚持保守主义立场而遭遇命运打击的人物。
这样的叙事路径,符合当前右翼内部强烈需要一种象征和图腾的心理。
于是,特朗普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点,因而立即把柯克拔高成了所谓新一代的精神领袖。
这种操作短期内确实能点燃右翼基层的热情,强化“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格局,但长期来看,它却是在加重整个美国社会的撕裂。
从国会山冲击到围绕特朗普的司法缠斗,再到围绕教育、性别和枪支等议题的对抗,整个美国正在形成一种互不妥协的政治状态。
每一次事件发生后,都会产生一个新的象征物,一方把它神化,另一方则极力贬低,于是社会撕裂进一步加深,舆论空间越来越小,民间力量也在不断走向极化。
犹他州州长考克斯都不禁感叹:“我们的国家已经崩溃了”。
考克斯其实反映出不少州一级行政官员的焦虑,联邦层面的政治对抗高度激烈,导致很多州长不得不在基层承担更多的矛盾和压力。
在他们看来,当政治叙事彻底脱离了治理实际时,国家机器就很难保持稳定运行。
举报、审查、清洗这些现象,本该是体制内应避免的极端化浪潮,但却在社会层面被推得越来越猛。
美国长久以来以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为标志,可如今这套机制在对立之中反而变成了对付对方的武器,人人都喊着要保护自由,却都在用自由的名义限制对方。
这种局面其实并不陌生,放眼历史,类似的情形美国曾经经历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就是一个左右翼撕裂的典型时期,当时的冲突同样体现在象征人物上。
马丁路德金成为了进步与平权的象征,而他在当时也并非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恰恰相反,他饱受攻击,甚至最终遭遇暗杀。
而今天右翼把柯克吹捧成“MAGA的马丁路德金”,正是借用了这一历史记忆,意在告诉基层民众,他们也有属于自己阵营的象征性牺牲者,这种做法无形中延续和强化了分裂的传统。
但讽刺的是,当下美国所面临的社会割裂比六十年代更严重,人口规模扩大,信息环境变化,社交媒体放大对立,这让所有矛盾在更短时间内扩散和升级。
如果美国这种极化趋势继续恶化,它在全球的政策执行力势必打折扣,盟友信心也会被削弱。
美国的情况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高度发达国家在面对内部撕裂时的脆弱面。
国家治理的关键是稳定和团结,这是所有发展成果的前提,一旦社会失去了这两点,即便经济再强大、科技再发达,也会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左派媒体和右派媒体各执一词,互相攻讦,几乎看不到任何中立叙事。
媒体原本是监督和引导公众的渠道,但在高度极化的环境中,它们更像是政党动员的喉舌。
这导致民众只能在单一信息茧房中加剧自己的立场,而无法理解对方立场。
这是当下美国社会撕裂又一个重要推手。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对方阵营是合法的政治竞争对象,而坚持认为对方是必须消灭的敌人时,社会的理性对话空间就彻底消失了。
特朗普团队的“造神封圣”,右翼舆论的舆情狂热,以及州长考克斯直言国家崩溃,都在说明美国政治生态正陷入一个危险的循环。
这场风波如若继续放任下去,或许真的离内战仅有一步之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