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堵车后,我差点和老公离婚了。
这是一个读者的故事:
闹钟响第三遍时,我掀开被子冲向洗手间,却发现孩子把牙膏挤得满洗手台都是;火急火燎套上衬衫,转身撞翻了茶几上的豆浆,顺着新买的桌子往下淌;出门前吼了磨磨蹭蹭的老公两句,结果早高峰的道路前前后后都是红刹车灯,导航提示“预计延误 25 分钟”。
我盯着手机里领导凌晨发的“9 点前交方案”的消息,突然就炸了:“都怪你选这条路!昨天就说走内环!” 驾驶座的老公抿着嘴不说话,指节把方向盘攥得发白。
后来我踩着点冲进办公室,方案里错了三个数据被领导当众批评;晚上回家,老公抱着枕头说要去书房睡,我盯着餐桌上冷掉的饭菜,突然鼻子一酸:“不过是件小事,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她说:我最近好像很不对劲,明明只是堵车、孩子无心犯错、同事临时甩锅这些小事,可每次都能让我一点就着,事后又后悔得睡不着,难道我是个情绪怪物吗?
我们总以为事情是触发情绪的开关,可是「费斯汀格法则」却认为,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决定。
换句话说,情绪稳定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是“控制情绪”,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1)换位思考
发现了吗?同样的一幅图,不同的人看,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就像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生命轨迹、成长背景、当下课题都截然不同,但我们都习惯了用自己的需求、习惯、价值观去丈量别人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要将心比心,要换位思考,但事情真的发生时,就卡在第一步。
这是因为我们总习惯用“动机论”快速给他人贴标签:“ta没回消息=不重视我”、“ta反驳我=针对我”、“ta拖延=不负责”。
这些标签的背后,源于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所以总急于用一个简单的理由解释复杂的行为,但真相是,他人的行为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可能ta刚被领导批评,情绪低落;可能ta正面临突发状况,分身乏术;可能ta对这件事的理解和你不同,只是没找到表达的方式。
不妨试着把“ta为什么这样做”的追问,换成“ta这样做可能有什么原因”,他人的行为背后,可能是我们不知道的生活方式,当我们不再急着用“恶意”或“愚蠢”定义他人,情绪的锋芒自然会软下来。
(2)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认为,影响我们对一件事情反应结果的,不是事情本身,而且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
具体来说:
A:诱发性事件,也就是客观发生的事件。
B:一个人对事件的认知、解释和信念,也就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C: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也就是你对这件事情和信念的反应。
也就是说,情绪和行为的后果(C)并不是由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你对事件的信念(B)所直接引发的。
回到开头的故事,看看A、B、C是怎么运作的:
A(诱发事件):早高峰堵车、孩子挤牙膏弄脏洗手台、撞翻豆浆、方案出错被领导批评。
B(信念系统):
- 都怪你选这条路!(把责任全推给老公);
- 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自我攻击);
- 这点事都处理不好,我真没用。(灾难化想象);
C(情绪后果):愤怒(对老公)、焦虑(怕领导不满意)、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是情绪怪物)。
比如堵车这件事,客观事实是“高架上堵了25分钟”(A),但她的B是“都怪你选这条路”(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方案出错(A),她的B是“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过度自我攻击)。
这些B像放大镜,把小事无限放大成灾难,最终点燃了情绪。
通过调整我们的信念(B),就能改变对事件的不同反应结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心理学有个「情绪ABC理论」:总说“想开点”的人,最不懂情绪管理
最后想说
生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生活。
我们没法让堵车消失,没法让领导不批评,但我们能选择:堵车时听首歌,被批评时记笔记。
下次遇到糟心事,不妨默念:“这只是 10%,剩下的 90%,我说了算。”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您有一点帮助,就请随手点个「赞」吧~
关注我,定期分享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