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苏联的T-34中型坦克,很多人脑海中往往呈现的是漫山遍野的钢铁洪流,其实早在1941年以前T-34还是一款工艺水平较高的战争机器,当时苏联的资源和劳动力技能十分有限,要想实现坦克的大规模生产必须简化大量原有的设备并逐步形成稳定成熟型号,所以苏联人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坦克的火力、机动和防护上,至于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被简化。在这种思想下苏联人于1941年末期正式引入了T-34mod1942型,该坦克整体部件被大大简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低的造价,更短的工时以及更多的产量,最终在可怕的消耗战中这些产量巨大的T-34坦克从莫斯科城下一路反推到了柏林街头,成为了二战苏军的脊梁。其实不分析战时可生产性只看性能,T-34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完美,倒是苏军在1941年改进而成的T-34M坦克有望成为一款性能强悍的集大成之作,在讲T-34M前我们先来看看其前辈T-34的车体结构缺陷。
毁誉参半的克里斯蒂悬挂
▲红框内的就是T-34的动力舱,这种结构使得战斗室和驾驶室的空间被挤压,较小的空间会影响乘员的战斗效能
T-34的克里斯蒂悬挂继承自BT系列快速坦克,这种美国人发明的悬挂由若干相互独立的圆柱形螺旋弹簧充当弹性元件,这种设计能够大幅提升坦克的悬挂行程,在提高坦克越野性能的同时还能增加稳定性,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克里斯蒂悬挂或许也是T-34坦克一个不小的败笔,首先车体每侧都有5根长长的螺旋弹簧,这样一来车体内部空间的连续性就会被破坏,从而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车体空间,所以很多大型结构很难被布置,最典型的就是发动机,由于克里斯蒂悬挂占用了两侧大量的空间,所以发动机只能被纵向布置,于是T-34的整个动力舱几乎就占了一半的车体空间。
▲T-34采用的板齿啮合方式,这种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轮没有突出齿
而且采用克里斯蒂悬挂的BT系列快速坦克是可以轮履两用的,为了避免在车轮模式下飞起的石块等打坏坦克主动轮的突出齿,所以该坦克的主动轮和履带采用的是奇葩的板齿啮合方式,到了T-34身上这套悬挂几乎被原封不动的拿了过来,这套行走装置履带齿间隔过大,而且整个过程中啮合元件极少,履带和主动轮受到的冲击极大,而且容易打滑,这样一来发动机能量的利用率也会下降,乘员舒适性极差的同时还降低了行走系统的寿命,可以说这种非常暴力的行走装置特别的烂,所以后来很少有坦克采用这种行走装置。
贫弱的装甲
▲找一个现成的例子,SU-100坦克歼击车改进自SU-85,在升级火力的同时还加厚了前装甲厚度,这样一来原本直接取自SU-85的悬挂就出现了问题,由于前部负荷太大,所以前部的悬挂即使是被加强了也还不够用,故障频发。而炮塔前置的T-34在升级火力的同时如果还升级装甲,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上文提到发动机纵置使得炮塔被迫前移,除了减少战斗室和驾驶室的空间外最大的影响还是打破了车体的平衡,由于炮塔的前移使得坦克前部的悬挂负担过大,这样一来前装甲势必不能太厚。好在早期T-34的45毫米加30度倾角的前装甲完全能够免疫德国的反坦克火力,但是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德国人迅速升级反坦克火力,很快T-34就没有了装甲优势,在虎豹坦克面前装甲完全就可以被无视,后期苏联人只升级了T-34的火力并没有对装甲做相应的升级,恐怕也有炮塔太过靠前的原因。重量极大的炮塔再加上厚厚的前装甲,坦克前部的悬挂负担势必会大大增加,再加上克里斯蒂悬挂承重本来就差,如果升级悬挂强度就有可能改变原本的车体结构设计,这样一来坦克就会被大改,这对于急于形成战斗力的苏联来说势必不会被接受。
▲而且侧面采用倾斜装甲设计的T-34侧防护能力可以说是不升反降,所以后来的T-34M以及T-44均采用了侧垂直装甲的设计
车体两侧的倾斜装甲完全就是个鸡肋的设计,向两侧突出的侧装甲增加了坦克正面和侧面的投影面积,被炮弹击中的概率也随之提升,同时还增加了整车的重量减小了内部空间,布置在车体前部的驾驶员舱口也是一个不小的弱点,而且随着战事的进行,苏联工人的素质审核标准和制造工艺也逐步下降,这使得T-34的防护能力在后期基本上就是裸奔。此外T-34炮塔的设计也有问题,由于采用了整体铸造加焊接的方式,防护性能也不理想,而且炮塔并没有车长指挥塔,视野严重受限。
T-34M的诞生
▲T-34M只留下了这么一个木质模型,如果该坦克被生产出来并大批量装备苏军,对于德国人来说这就是个噩梦,不过在T-34M研制之初苏军还没有全面简化设计的打算,所以该坦克的造价也较高
好在1940年末苏军高层就已经认识到了T-34坦克的这些缺陷,到了1941年1月苏联国防委员会就要求哈尔科夫工厂针对这些缺陷进行升级改造工作,项目代号A43,首先就是将克里斯蒂悬挂换成更加先进且成熟的扭杆悬挂,每侧的5对大负重轮也变为了6对小负重轮并增加了拖带轮。其次用经过改良的V5柴油机和传动装置替换了原有的动力系统,该发动机体积和高度都有所减小,这样一来动力舱使得炮塔前置的问题被缓解,最后配合承重能力强且占用内部空间较小的扭杆悬挂,T-34M的正面装甲被升级到了60毫米,而且侧面的倾斜装甲也被换成了垂直装甲,增加内部空间的同时还能提高侧防御能力,同时侧垂直装甲也利于容纳座圈更大的炮塔,为此苏军还为其设计了一款装备有车长指挥塔的大炮塔。可以说T-34M有效的解决了上述T-34的不足。
然而T-34M的V5柴油机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严重拖了整个项目的后腿,后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各大坦克厂纷纷内迁,所以T-34M的生产计划就被搁置了下来,等稳定下来后这种需要改造生产线的坦克不利于大批量生产,再加上更强坦克的相继诞生,所以这款最强版本的T-34坦克就被永远的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中。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