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视频特别火。
事情发生在9月4日四川广元高铁站,两个外国游客推着自行车直接进了高铁车厢,车把上挂满大包小包。旁边乘客都看傻了,举着手机录视频配文:“第一次见!”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马炸锅。很多人气得不行:“我之前带折叠车都让拆了装袋,凭什么她们就能整辆推上去?就因为长着张外国脸?”
争议越闹越大。
成都铁路局广元车务段赶紧出来解释:那天两位外籍旅客到站时间晚,离发车就差几分钟,其中一个人手还受伤了,没法现场拆车。
工作人员看实际情况特殊,先帮她们上车安顿,车开后才协助拆轮固定,也没影响别人。
原来不是不守规矩,是事出有因、灵活处理。
说实话,刚看视频那一刻我也上火。
谁还没在高铁站被卡过行李?规矩明明摆在那儿——携带物品长宽高总和不超过130厘米,超了得托运。普通自行车根本不可能达标,都得拆前轮硬塞。
但为什么这次能通融?
关键不是“国籍”,是“特殊情况”。
手受伤+赶时间,工作人员做了个人性化选择。
我们气的从来不是她们获得帮助,而是怕这种帮助只对某些人开放。
网友@风行者说:“去年参赛,我哭着求安检员通融,就差跪下了,人家冷冰冰回我一句‘规定就是规定’。”
这话听着心疼不?
如果铁路部门能早说“各站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或许早没那么多人寒心。
真正的公平,不是谁都别特殊,而是谁需要帮助都能被看到。
外国人可以,中国人也可以。
年轻人可以,老人孩子也可以。
规则是冷的,但人是有温度的。
网友吵得不可开交:
理解派:“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没毛病”、“要是中国人受伤赶时间,也希望被这样对待”;
愤怒派:“以前被拦过的人算什么?”“解释苍白,就是崇洋媚外”!
甚至有人扯到民族情绪:“抗战胜利80周年才过,就出这事,我们在外国人面前站起来了吗?”
但也有清醒声音:“别急着扣帽子,先看真相。如果真是按需帮助,那就该夸,不该骂。”
这事儿根本就不是“中外之争”,而是“规则与人性之衡”。
我们抵触的不是宽容,而是不公;
不是帮助,而是区别对待。
高铁是中国的名片,这张名片上应该写着“有序”和“温暖”,而不是“死板”或“双标”。
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希望站务人员能大声说清楚:“我们帮的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你需要帮助。”
也许铁路部门该考虑更公开的应急指引——什么情况能通融?谁来决定?标准透明了,大家才不会瞎想。
你怎么看?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支持工作人员的做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