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少数民族军人从部队休假回来,一进村口,鞭炮噼里啪啦,亲戚朋友排成一队,抱的抱、握手的握手,有的还要贴面问候。年轻人拍照录像,老人拎着花篮,孩子们跟在后面笑得像过节一样。整个场景特别热闹,特别温情。比如,这种:
这种氛围,很能说明问题。在农村,特别是边疆地区,一个孩子参军,往往意味着整个家族的荣誉。不是说什么“全家光荣”的口号挂在墙上,而是真真正正体现在生活里。村里人会发自内心觉得:这是我们村的骄傲,是我们大家的脸面。
有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简单。新疆这样的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和军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特殊。军队代表着国家,代表着力量,也代表着一种信任。当一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或者柯尔克孜族的孩子穿上军装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整个家族和国家建立了直接的连接。
我们经常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汇,而是体现在这样的日常细节里。你看,当地百姓对军人的那种尊敬和热情,不分民族、不分出身,只要是保家卫国的人,就值得敬重。这种情感是天然的,也是发自肺腑的。
说白了,一个孩子从家里走出去,能进入部队,能为国家站岗放哨,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家族的荣耀。长辈们会觉得脸上有光,晚辈们会有榜样去追随。时间一长,这种氛围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我有一个新疆的朋友,他跟我说过一件事。他表哥在边防当兵,退伍回来那一年,整个村子给他摆了几十桌席。那场面,就像办喜事一样。大家都抢着要跟他合影,有人甚至把照片洗出来裱在客厅里。朋友说,这不是简单的热闹,而是一种认同感:大家真心实意地觉得,军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这种认同感,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体现。你想啊,一个村子里,有汉族、有维吾尔族、有哈萨克族,平常大家种地放牧、买卖做生意,各过各的。但只要有一个人当兵,整个村子都会团结起来,拿出最高的礼遇去迎接。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对国家的认同是一致的,对军人的尊敬是一致的。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新疆。总觉得这是个遥远的地方,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大。但实际上,你要是真到当地去看一看,就会发现:那种血脉相连、心往一处想的感觉,比外界想象得要强烈得多。特别是在军人回乡的场合,哪怕是不同民族的人,也会像一家人一样去庆祝。尤其这些年!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什么价值观?就是国家的安全最重要,军人最值得尊重。这一点,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家想法完全一致。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国家是什么?国家就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集合。”当一个家庭因为孩子参军而自豪,这种自豪感就会传递到社区、到村庄、到整个民族。久而久之,它就会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把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
我们在讨论民族团结的时候,往往喜欢从大政策、大格局去说。但其实,最打动人的,往往是这些最具体的细节。一个拥抱,一声问候,一场迎接仪式,就能让人感受到什么叫做“你我同属一个国家,心往一处想”。
而新疆之所以特别有代表性,是因为这里的民族成分丰富。你能看到汉族军人受到尊重,也能看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军人一样被全村当成英雄。这样的画面,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好的注解。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感能长久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种认同不是灌输的,不是强加的,而是生活里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每一次迎接军人归来,都是一次心灵上的加固。时间久了,这种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
所以说,当我们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候,不要觉得这是遥远的口号。它就在眼前,就在新疆的村口,就在那一声声热情的“欢迎回来”里。
未来,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让这种氛围传递得更广,让更多的人明白:军人值得尊敬,民族团结值得珍惜。无论你是哪里人,说什么语言,只要心里装着国家,大家就能心连心。
再回头看,“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宣传语,而是真真正正的现实写照。它折射出的,不只是家庭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只要它在,我们这个国家就不会散,我们这个民族就能越来越团结。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115301
觉得还不错,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