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学契机
对国内本科生而言,毕业通常面临保研、出国、就业三种选择,且国内就业环境基本不支持 gap,因此需在大四前明确方向并提前准备。我早将留学纳入考虑范围,核心原因在于我的计算机专业适配留学路径,不存在学历 “负提升” 情况,这让我从规划初期就更有目标感。
语言成绩是留学申请的基础门槛,而雅思成绩有效期为两年,且 99% 的院校为 9 月入学,综合考量后,我认为大三上学期备考雅思、10 月左右出分是最早且最安全的选择 —— 尽早搞定语言成绩,能为后续科研梳理、文书准备等环节腾出充足时间。
我自身英语基础较好,一次便考取雅思 7.5 分,未在语言备考上过多耗费精力。若英语基础较弱,建议从大二开始积累词汇,考前两个月集中刷题,通常能达到目标分数。需特别说明的是,港新院校对雅思成绩更看重 “达标” 而非 “高分”,只要满足申请专业的基本要求即可,语言备考压力相对较小。
在确定留学方向后,我于申请前半年开始接触留学机构,通过多方咨询、横向对比,最终选择指南者留学。这一过程中,我总结出不少避坑经验:小作坊式机构常依赖亲友推荐或社交平台广告获客,普遍存在信息更新滞后问题,不仅无法同步院校专业调整、申请要求变化等关键信息,还可能在材料上传、网申填写时出现失误,且部分机构收费高昂却难以匹配服务质量,性价比极低;而大机构虽资源更丰富,但市面上几乎所有大机构都有 “避雷帖”,其中不乏机构间竞争抹黑的内容,需酌情参考,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
选择机构时,“认清自身背景” 是关键前提。在对比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大机构会过度推销高价背景提升项目,即便我的 GPA(85 分)、科研经历(数字孪生人构建、多模态智能服务)已具备申请目标院校的较大把握,仍被模糊表述 “不一定能申上”“可能有难度”,核心目的是引导购买高价服务。
而指南者的初次沟通让我感受到诚意:老师仅基于我的背景罗列适配院校,讲解各专业课程设置,未主动提及高价付费项目,仅在我后续咨询时简要介绍相关服务,更注重 “按需推荐”。
此外,指南者的留学 APP 实用性极强,可便捷查询往年申请案例、及时更新各专业课程信息,老师也依托 APP 帮我梳理港新目标专业,明确申请要求,签约后迅速整理材料清单,服务高效且贴合需求。
二、申请过程
我申请的港新计算机、AI 相关专业多在 9-10 月开放申请通道,指南者的申请老师从 6 月起便与我同步材料准备清单,涵盖成绩单、推荐信、科研证明等关键文件,并逐一核对材料格式与内容完整性,避免因细节问题延误申请。在申请开放前半个月,老师结合多年案例积累,制定了详细的投递时间表,明确每个项目的 “开放时间”“建议投递时间”“最晚投递截止时间”,为精准把控申请节奏提供了重要参考。
申请策略上,需合理搭配 “冲刺 - 主申 - 保底” 三类院校,避免因全选高难度项目导致 “零录取”。我将港三(港大、港中文、港科)的优质计算机相关专业(如港大计算机科学、港中文 CS、港科 BDT)作为冲刺与主申目标,港四、港五的相关专业作为保底选项,最终选择港大计算机科学理学硕士作为最终去向。
港校遵循 “先到先得” 原则,申请越晚,剩余 offer 名额越少,尽早投递能占据竞争优势,但需注意 “留位费” 问题 —— 若后续收到更心仪院校的 offer,已缴纳的保底院校留位费可能无法退还,容易陷入两难。
针对这一矛盾,我与指南者老师沟通后确定 “分批次投递” 策略:将港大、南洋理工等优先目标院校在申请开放后半个月内投递,保底院校延迟至一个半月左右投递,既保障了优先院校的申请时效,也为后续决策预留了缓冲空间。
整个投递过程中,指南者老师全程负责网申账号创建、材料上传、申请进度跟踪等流程性工作,我仅需确认材料内容无误,无需耗费额外精力处理繁琐手续,得以专注于笔试与面试的准备。得益于 “尽早投递” 的策略,我在春节前便收到第一批 offer,其中港大的 offer 最早到手。对我而言,港三与新二(新加坡国立、南洋理工)的院校层次差距不大,选择港大主要基于职业规划考量 —— 香港的实习、就业资源更贴近国内市场,更适配我后续回内地发展的需求,因此收到港大 offer 后,我便缴纳留位费确认录取,未再过多纠结。
笔试与面试是港大计算机、AI 相关专业申请的关键环节,且不同专业的考核流程与内容差异较大,需针对性准备。港大人工智能(AI)、数据科学(DS)、计算机科学(CS)三个专业在申请提交后约 1-2 个月,会向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发送笔试通知,笔试通过后 1-2 个月才会通知面试,需分阶段重点准备。
笔试准备方面:AI 与 DS 专业笔试为线上限时答题(需开启摄像头),包含 20-30 道客观题,涵盖微积分、基础概率论、编程知识,整体难度适中。
指南者老师在我收到笔试通知后,立即分享了往届真题(由往届学员共同收集整理,真实性与针对性强),若真题量不足,也可在社交平台补充搜索 “港大 AI/DS 笔试真题”。我通过 1 周集中刷题,针对错题回顾对应知识点,顺利通过笔试(需注意:笔试虽淘汰率不高,但仍有筛选,不可掉以轻心)。
CS 专业笔试为线下形式,通常在大城市酒店设置考点(我选择深圳考点),考核流程为 “先笔试后面试”,笔试内容以大学基础数学知识为主,难度适中。
面试准备方面:不同专业形式差异显著。CS 专业面试为 3-4 人小组讨论,题目即笔试中的编程题,面试官仅聆听发言,无额外提问,核心考察英文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无需追求 “标准答案”,积极参与讨论即可;
DS 专业面试为线上视频录制形式,特定时间登录平台后,老师通过视频给出开放性话题(如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需在 15 分钟内完成思考与视频录制上传,无标准答案,注重逻辑表达与观点鲜明度;
AI 专业面试压力较大,为 1 对 1 单独问答,面试官会在 10 分钟内提出 5-6 个专业问题,涵盖概率论、微积分、编程知识,范围较广,无明确备考范围,需扎实复习专业基础,若某题未答出,面试官会进一步追问相关知识点,淘汰率相对较高,需重点投入时间复习。
回顾整个申请历程,虽有部分高难度专业未拿到 offer,但整体较为顺利,这离不开前期清晰的时间规划、合理的申请策略,以及指南者留学在材料准备、流程把控、笔面试辅助等环节的专业支持。最后需提醒的是,留学并非 “必选项”,需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家庭经济状况(港新留学学费与生活成本较高,需与家人充分沟通)理性决策 —— 若为体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港新与欧美院校相比优势不明显;
若希望在熟悉环境中完成学业、贴近国内就业市场,港新是优质选择;若本科为 985 院校,港新硕士多能 “保住学历层级”,但想实现显著 “学历加分”,需结合专业方向与院校资源进一步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