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住院7天,挂了不下20瓶抗生素后,林娜终于扛过了这次凶险的术后感染。
今年7月,林娜做了一次肾结石激光取石手术。手术不算大,是无创的,术后第二天,林娜就出院了。但在术后的第10天左右,她突发高烧,一度烧至40度。她向来谨慎,立马到医院急诊科就诊。由于血液里炎症指标明显升高,急诊科医生给她开了消炎和退烧的药物。
但随后两天,林娜高烧依旧,体感也愈发不适,还伴随寒颤、呕吐。联想到10天前的手术,医生在她体内留置了输尿管支架,存在异物感染的可能,她回到手术医院的泌尿外科看诊,各项检查下来,诊断结论依旧是细菌感染,治疗方案从口服药物改为一天三次的输液。
从诊室出来后,对治疗方案存有疑虑的林娜打开手机里的AQ app,找到了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专科智能体。她把自己从手术到高烧3天的病程发展情况,事无巨细地告诉了智能体,智能体给她的反馈是:提示存在全身性感染风险,建议尽快到三级医院的感染科就诊。
AQ 使用界面
在林娜的认知里,感染科收治的都是甲肝、乙肝这类的传染性疾病,和她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但她还是听从建议,当即就挂了感染科的号。简单面诊后,当天,她就以“发热待查”被收治进了感染科的病房。
住院期间,林娜的主管医生和泌尿外科进行了会诊,初步判断病因为尿路感染引发的细菌毒素入血,并针对性地调整了抗生素的种类和用量。输液后的第二天,林娜的体温就回落到38度上下。输液第7天,她的血液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平安过关后的林娜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健康是1,其它所有都是0。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才会真正理解AQ的价值。”
高频种子用户
在旁人眼中,林娜的健康意识很强,“是那种不允许自己和家人得病的人”。
她曾是“好大夫在线”的忠实用户,一年下来能有30多次线上问诊。问诊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从甲状腺失调的用药指导,到小儿癫痫的症状判别,再到如何预防中风……这和她的身份有关,她既是经常熬夜加班的亚健康牛马,又是两岁孩子的妈妈,还要时刻关注年迈父母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危险信号。
去年,“好大夫在线”被蚂蚁集团收购,并入了支付宝上的医疗健康频道;今年蚂蚁集团又重磅推出了独立的医疗健康AI应用——AQ。林娜一路跟随,成为了AQ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她一直把自己定位为所有家庭成员的第一健康责任人,这个角色不仅需要她有管理家庭健康的意识,同时也要求她有相应的健康知识储备,而AQ所提供的上百项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几乎完全覆盖了她的日常需求。
举个例子。今年年初,她的母亲身体出了些状况——血压飙到180多,头晕眼花,还伴有上肢间歇性麻木。由于母亲早几年被诊断出“腔隙性脑梗”,她丝毫不敢怠慢,当天就带老人去医院做了磁共振检查。第二天报告发来的时候,她正在出差的高铁上,诊断结果写着“颈椎退行性变”,后面还跟着一堆看不懂的专业术语。
她第一时间就把报告拍给了AQ,5秒钟后,这个AI健康管家发回来一份报告解读,对报告诊断中的每一个专业名词都做了解释。最后,AQ给出的整体评估为,“目前病变以退行性改变为主,暂未发现急性压迫或肿瘤等严重病变”。
AQ 拍报告解读界面
“看到这句话,我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林娜说,就像是一个权威专家,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她又向AQ询问了一些生活上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饮食习惯、用药指导、复查频次等,一并转发给了母亲。
还有一个例子发生在几天前。当时她还在住院,丈夫在微信上给她发来照片,是女儿头顶上新长出的几颗小痘痘。作为家庭健康的守门人,她一下子警惕起来,转手就把照片上传到了AQ的“拍皮肤”页面。AQ收到照片后,补充了几个问题,最后给出的判断是,疑似疣体,具有繁殖性,建议尽早到医院进行处理。
AQ拍皮肤解读界面
她把AQ的诊断结论告诉丈夫,丈夫起初并不信服,觉得就是溢脂性皮炎,AI是危言耸听。后来在她的再三劝说下,丈夫还是带女儿去了儿童医院的皮肤科。医生上手一摸,立马确诊为传染性软疣。因为发现得早,只有三颗,1分钟左右就完成了夹除。
林娜坦言,相比于过去在“好大夫在线”进行问诊,她使用AQ的频率会更高。一是因为完全免费,没有经济上的顾虑;二则是因为AQ除了专业的健康咨询,还有大量泛健康领域的知识科普。
“AQ给我提供的不仅是即时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还有学习了解正确健康知识的渠道,这是过去互联网问诊平台所忽视的,但又是家庭健康管理过程中最高频的需求。”林娜说道。
虚拟家庭医生
作为一个线上问诊的高频用户,林娜也曾考虑过是否要购买一款能够覆盖所有家庭成员,不限问诊次数的家庭医生服务。
这不仅仅是林娜一个人的需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家庭医生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他们不仅提供日常的健康检查和慢性病管理,也承接了90%左右的居民首诊,并在必要时推荐患者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这一概念,并在2016年试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19年前后,国内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陆续推出类似于家庭医生服务的付费产品。比如平安好医生的“私家医生”、微医的“全家福会员”以及京东健康的“京东家医”,一年的费用在500元到2000元不等。但由于互联网家医服务无法在商业模式上达成闭环,这项业务也逐渐淡出大众视线。
“去年我在网上搜了一遍,基本只剩保险公司还有这块服务,而且主要是作为保险产品的增值服务,单独售卖的标价很高。”林娜说,她看中过一款保险公司的家医服务套餐,副主任以上级别医生,7×24小时接诊,费用在1万元以上。无奈之下,她只能转向单次问诊,一年下来也要花费两三千元。
让林娜没有想到的是,医疗大模型问世以后,AI驱动下的健康咨询类产品层出不穷,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虚拟家庭医生的作用。
以蚂蚁集团的AI医疗健康应用——AQ为例,它依托于蚂蚁医疗大模型,通过学习超万亿tokens的医疗语料,接入全国超过5000家公立医院、近百万医生的服务资源,能够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健康档案等100多项服务。
事实上它的产品思路也确是仿照家庭医生的角色来设计的。首先,它能够为用户建立健康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回答关于医疗健康的所有问题。当用户需要寻求专科帮助时,它会有浓缩顶级医院专科能力的智能体进行第一层解读,如果智能体判断用户需要线下就医时,系统就会提供专家推荐、预约挂号、院内导诊等一系列就医服务。当用户结束院内诊治后,AQ还匹配了报告解读、拍药盒等实用功能。
和上一代由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的真人家庭医生服务相比,AI驱动下的健康管家型产品更体现了“分级诊疗”的概念,即由一个类似于全科医生的角色对用户需求进行回应和判断,而不是单纯依据用户选择,直接敲开名医专家的大门,这本身也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而对于林娜来说,AQ还带来了其它两个真人服务无法比拟的好处,一是随时在线,秒级响应,不需要等待。二是完全免费,健康咨询次数和时长都不受限制。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像林娜这样的用户,在AQ这个虚拟家庭医生的帮助下,突破了知识壁垒,更好地担负起了管理自己和家庭成员健康的职责。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场景的应用。站在AI+健康管理的风口之上,诸如AQ这样的AI健康助手类产品也必然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应受访者要求,林娜为化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