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法院一起巨额保全款离奇被取案件,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将司法执行中潜在问题与漏洞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这起案件来龙去脉令人唏嘘。2012年,徐州丰县某城房地产公司与江苏邦兆投资公司合作开发项目,约定以商业用地抵工程款。2013年,邦兆公司法人嵇志荣以个人名义竞拍土地,但未支付土地出让金,其中2769万元保证金由南通某顺置业公司代缴。同年12月,因保证金纠纷,某顺置业申请法院保全该土地。此时,嵇志荣引入江西和谐置业公司入股,并于2014年以退还保证金名义从中大置业公司取走2769万元。
2016年,因嵇志荣个人债务问题,和谐置业申请丰县法院保全其财产。法院经审查批准该申请,并依规对相关款项进行冻结保全,这本是维护胜诉方权益的重要举措,为案件后续顺利执行筑牢根基。
2018年,某顺置业申请拍卖土地,成交价1.0537亿元。某顺置业划走4000万元后,剩余6537万元被冻结。和谐置业也通过法院连续5次冻结该笔款项。
可剧情却陡然反转,案件尚未审结,和谐置业惊愕地发现,法院未经法定程序,分两次让嵇志荣全部取走6537万元。当和谐置业急切向法院询问款项去向时,未得到合理答复,无疑进一步加剧公众疑惑与当事人的愤怒。
2018年,和谐置业案件移至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后上诉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历经多次延期审理。2024年8月,和谐置业举报后,嵇志荣仅退回2300万元。
此次巨额保全款事件疑点重重,恰似一团迷雾笼罩。从司法程序角度看,保全款项在未经法定程序解除保全前,应如坚固堡垒般不可轻易撼动,任何擅自动用的行为都严重违背程序正义。而法院在未充分通知和谐置业,也未出示充足法律依据情况下,就贸然划转款项,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当事人信任的沉重打击,也让司法公正的形象蒙尘。
法律专家们纷纷对此事件发声,多数专家一致认为,法院的做法严重违反司法程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即便真的发现需要变更保全款项处置的情况,也应遵循法律规定,像精密仪器般严谨操作,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与申辩权。毕竟,司法程序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公众对法律失去信任。
从这起巨额保全款离奇被取走事件中,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如何完善司法执行的监管机制,让每一笔保全款项都能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如何提升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法律意识,确保司法程序不被滥用;如何增强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避免类似荒诞事件再次发生,让司法真正成为保障公民权益的坚实盾牌。
(车虹)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