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佳晖
茅山,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更是一片被热血染红的革命圣地。这里山峦叠翠、云雾缭绕、历史悠久,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然而,真正让这座山熠熠生辉的,是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的壮烈一笔——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正是这段历史的庄严见证。
盛夏,我们从南京出发,汽车行驶约一小时,便抵达位于镇江句容的茅山脚下。远远望去,纪念馆肃立于苍松翠柏之间,整体建筑大气凝重,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正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岁月。
走进纪念馆大厅,一股肃穆之气扑面而来。展览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文献,真实再现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创建和英勇斗争历程。玻璃柜中,一件件褪色的军装、磨损的军鞋、锈迹斑斑的枪支,甚至是一本本手写的工作笔记……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烽火连天中的坚定与牺牲。
我久久驻足于韦岗战斗的复原场景前,该场景利用地形沙盘、光影技术与实物结合,生动再现了新四军首战告捷的激烈场面。那一刻,仿佛能听到子弹呼啸、战士呐喊,能感受到那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在奔流。
转过身,是一组新四军战士日常生活的照片——他们在茅山深处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帮助人民群众耕种、挑水、扫地,与百姓亲如一家。照片中那些年轻的面庞,眼神明亮而坚定,即便时隔80余年,依然传递着一种令人心颤的信仰力量。
“英烈馆”是最让人动容的部分。黑色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众多烈士的姓名。他们当中,有人年仅十七八岁;有人来自千里之外,却都在茅山这片土地上献出了生命。我轻轻触摸那些冰冷而深刻的名字,试图感受他们曾经炽热的温度,心情沉重如石。
从1938年至1944年,这片土地发生大小战斗17500余次,毙伤日伪军24万余人。数字或许是沉默的,但其背后却是无数生命的前赴后继、誓死不屈。他们以简陋的武器对抗强敌,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救亡的长城。
走出纪念馆,午后阳光洒满台阶,远处山色如黛,宁静而祥和。我站在纪念碑前远眺,心中波澜难平。我们脚下的和平,正是由这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仍在这片山峦间回荡,在这座纪念馆中长存。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有力的回声。走出茅山,带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感动与责任——愿以我辈之青春,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中华!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车晓丹
美 编:房斌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