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蝶科—绢蝶亚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凤蝶总科
凤蝶科
绢蝶亚科
绢蝶亚科(学名:Parnassiinae)是凤蝶科的一个亚科,次级分类中有3个族,8个属,有95个物种(2个已绝灭)。分布于全北界,主要为欧、亚及北美三大洲。
1.种系发生 (1)外类群
绢蝶亚科是凤蝶科中的一个亚科级演化支,在约5890万年前演化而成,是凤蝶亚科的姐妹群,宝凤蝶亚科则是二者之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
(2)内类群
绢蝶亚科里面主要有3个族级演化支,首先绢蝶族是余下两族之演化支的姐妹群,虎凤蝶族和锯凤蝶族则是相互的姐妹群;另外化石个体†Thaites ruminiana是绢蝶族的姐妹群。
2.形态
卵呈扁圆形。幼虫颜色较深,有臭角。蛹椭圆形,表面光滑。成虫翅膀以白色或黄色为主,形状宽阔,薄而透明。前翅有4条径脉,2条臀脉;后翅后缘内凹,有一条臀脉。
3.生长周期
卵:绢蝶族:呈扁圆形;虎凤蝶族、锯凤蝶族:球形。
幼虫:颜色较深,有臭角。
蛹:绢蝶族:茧蛹,椭圆形,表面光滑;虎凤蝶族、锯凤蝶族:缢蛹。
成虫:翅宽而阔。前翅有4条径脉,2条臀脉;后翅后缘内凹,有一条臀脉。
4.生态
幼虫的寄主植物包括:
马兜铃科(虎凤蝶族和锯凤蝶族)
蒺藜科(绢蝶族:云绢蝶属)
景天科(绢蝶族:绢蝶属)
虎耳草科(绢蝶族:绢蝶属)
罂粟科(绢蝶族:绢蝶属)
5.分布
广泛分布于古北界至北美洲西部,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位于土耳其、中亚、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及日本一带。在中国记录了4属44种。在中国已知的绢蝶种类,有许多是特有种,如元首绢蝶、天山绢蝶、君主绢蝶和珍珠绢蝶等。
6.下属族
虎凤蝶族( Luehdorfiini)
绢蝶族(Parnassiini)
锯凤蝶族(Zerynthiini)
7.绢蝶族
绢蝶族(学名:Parnassiini)是凤蝶科绢蝶亚科中的一个族,由2个属组成,包含了68个物种。广泛分布于全北界,从欧洲西南部、亚洲至北美洲西部一带。幼虫的寄主为蒺藜科、景天科、虎耳草科和罂粟科植物。
(1)种系发生 ①外类群
绢蝶族是绢蝶亚科中的一个族级演化支,是虎凤蝶族和锯凤蝶族之共同演化支的姐妹群。
②内类群
锯凤蝶族里面共有2个属级演化支,演化时间为22.6百万年前的中新世初期。
(2)云绢蝶属
云绢蝶属(学名:Hypermnestra)是属于绢蝶亚科下的一个属。
云绢蝶(学名:Hypermnestra helios),是云绢蝶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45—55 mm。翅浅草黄色。前翅中室中部有1个椭圆形大黑斑;中室端部有1个较小的扁豆形黑斑;中室端外有3个镶黑边的红斑;内缘中部1个黑边红斑小,有时甚至消失;亚缘带锯齿状,黑色,近前缘处最宽;顶角有黑斑;外缘脉端有黑点与亚缘带相接。后翅基部与内缘区连成大黑纹;前缘中部和中室端外各有1个黑边红斑;臀角处有1条短横纹;亚缘带锯齿状;外缘脉端黑色。前后翅的缘毛均为黑白相间。
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粗长,末端细而钝;抱器瓣宽,末端中部突出;抱器腹短宽;囊形突短阔。
卵:直径约0.83—0.85 mm,高约0.57—0.60 mm。白色或淡绿色,球形,表面光滑。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头部淡绿色,生有黑色的短毛。头部头盖缝两侧有1对前伸的弯钩状突起,橙黄色,末端尖而呈褐色。此外,在额中央还有1对黄褐色的小疣突。臭丫腺黄色。前胸背板淡黄绿色,散生有小黑点,这些黑点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黑点更小。身体淡绿色,散生许多小黑点。肛上板淡黄绿色,散生的黑点与前胸的一样,比身体其他部位的小。胸足淡绿色有光泽;腹足与臀足淡绿色,具小黑点。
蛹:体长约15 mm。头部椭圆形,胸部无突起。体色茶褐色或灰绿色。
②生活习性
寄主:霸王属Zygophyllum spp.。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喜访花吸蜜。卵单产在寄主植物的叶背面。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新疆。
国外分布: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3)绢蝶属
绢蝶属(学名:Parnassius)是绢蝶亚科绢蝶族中的一个属,是该亚科中演化出最多物种的分类,包含了7个亚属和66种。广泛分布于全北界,在中国纪录了35种。幼虫的寄主为景天科、虎耳草科和罂粟科植物。
①种系发生
a.上级分类
绢蝶属属于绢蝶亚科中,绢蝶族中的一个属级演化支,是云绢蝶属演化支的姐妹群。
b.次级分类
绢蝶属的次级分类分成7个亚属,首次的演化发生于约13.4百万年前,分离出以景天科植物作幼虫寄主的Parnassius亚属,其余以罂粟科和虎耳草科植物作幼虫寄主的各个亚属分别在5.4-9.7百万年前间演化而成。
②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古北界及新北界温带的高山地区,从巴基斯坦到中亚和中国,部份物种更扩展至欧洲、日本及北美洲,亦因为物种分布广,各地理因素如山脉导致物种隔离,继而演化出许多亚种。景天科和罂粟是各个品种的寄主植物。
③保护
所有物种都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令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阿波罗绢蝶更列入国际贸易公约(CITES)II 级濒危野生动物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之 II 级野生动物;2个物种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④阿波罗绢蝶
阿波罗绢蝶(学名:Parnassius apollo)是属于绢蝶亚科绢蝶族的一种蝴蝶,是绢蝶属的一种,也是其模式种。共有23个亚种。分布于欧洲及亚洲西与北部地区。模式产地为瑞典。
a.形态特征
(a)成虫
阿波罗绢蝶是一种大型蝶类,翅展7-8.4厘米。翅白色或淡黄白色。半透明。前翅中室中部及端部有大黑斑,中室外有2枚黑斑,外缘部分黑褐色,亚外缘有不规则的黑褐带,后缘中部有1枚黑斑。后翅基部和内缘基半部黑色;前缘及翅中部各有1枚红斑,有时有白心,周围镶黑边;臀角及内侧有2枚红斑或1红1黑斑,其周围镶黑边;亚缘黑带断裂为6个黑斑。翅反面与正面相似,但翅基部有4枚镶黑边的红斑,2枚臀斑也为具黑边的红斑。雌蝶色深,前翅外缘半透明带及亚缘黑带较雄蝶宽而明显,后翅红斑较雄蝶大而鲜艳。
雄性外生殖器的背兜发达;1对爪形突较细长,较弯成弓状,末端尖,基部较宽而相互远离;抱器瓣基半部与内突形成三角形,端半部宽而略呈方形,但端部两角圆,边缘具长鬃;内突很大,位于近端部,基部很宽,端部较细而稍弯;阳茎端基环“U”形;阳茎粗,约是抱器瓣长的1.5倍,基部宽大,端部骨化部分尖削。
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半圆形,具鬃;后表皮突粗长,末端钝;前阴片略呈长方形,后阴片宽叶形;囊导管与交配囊很难区分。
(b)卵
扁平,表面有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突起,排列规则。精孔周围稍凹,这里的微小颗粒显著比其它部分小。卵灰白色,精孔周围淡黄绿色。直径约1.38毫米,高约0.85毫米。
(c)幼虫
1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臭角不明显。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泽。身体暗黑褐色,下方色稍淡。前胸前半部泛橙黄色。肛上板几丁化,黑褐色。终龄幼虫体黑色,前胸至第9腹节亚背线上的圆形斑呈红色。
(d)蛹
身体暗褐色有光泽,覆盖有灰白色粉。头部圆形,无突起。前胸的气门关闭。中胸圆形。前翅基部的突起呈钝角。腹部从背面看呈椭圆形,从侧面看向腹面弯曲,每一腹节气门上线各有1个浅凹。体长约21毫米。
b.生活习性
绢蝶都生活于高山,有很强的耐寒力,有的在雪线上活动,飞翔时紧贴地面,缓缓而飞好像在悠悠赏雪,因而较易捕捉。成虫以花蜜为食物,也吸食树汁、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等。
c.繁殖方式
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成虫8月出现。幼虫以景天属植物为寄主。当毛虫完全生长时,它会在地面上变成蛹,形成一个松散的茧,成虫蝴蝶从变态后出现。
成虫性成熟后,从蛹中破壳钻出,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翅膀干燥变硬,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属于危险期。翅膀舒展开后,蝴蝶就可以飞翔了。成虫以花蜜为食物,一般蝴蝶成虫交配产卵后就在冬季到来之前死亡。
d.栖息环境
栖息在整个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喜欢栖息在高山草甸和牧场长满花的草地、山坡及山区草原。在海拔750-2000米的高山区活动。那里有大量的提供花蜜的花朵。阿波罗毛虫需要的寄主是景天属植物,可生长在贫瘠的岩石或砾石区。研究表明,对于这个物种来说,岩石区生长有石楠类植物,这些位于草甸和其他花蜜丰富的地区附近的植物对阿波罗绢蝶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e.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奥地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列支敦士登、马其顿、黑山、挪威、波兰、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
区域灭绝: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罗马尼亚。
f.种群现状
该种是珍贵的大中型绢蝶,保护意义在于该物种是冰河期残余种,对研究凤蝶类的谱系演化及历史生物地理学具重大意义;可供观赏,为世界名贵种。在波兰和西班牙早已灭绝,濒危原因是过分采集与贸易、酸雨、都市化、农业化、森林砍伐。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已采取了相应有效的保护措施,包括划栖息地为保护区、人工助殖、重引、植树造林、设立专门公园保护等等。
中国2002年调查发现,境内的阿波罗绢蝶在1980年以前发现记录很少,后来在新疆发现较多,各标本馆收藏标本2,000多只,野外资源量不清楚。
全球1983-1996年在意大利做的种群数量调查表明,许多种群的数量仅是过去的1/10。2004对波兰一个国家公园的阿波罗绢蝶进行研究,野生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
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养殖探索,海南亚龙湾蝴蝶谷和云南省都有专门的蝴蝶养殖,供游客参观。
g.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