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 7 月的闽粤海域,酷暑难耐,烈日炙烤着东山岛的滩头阵地。这座战略要冲之地,虽属福建管辖,却由广东军区暂时负责防务,此时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国民党将领胡琏亲自指挥重兵,妄图三面合围东山岛。胡琏在国民党军中素有 “狡如狐,猛如虎” 的名号,他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解放战争中也多次与解放军名将周旋,鲜少落于下风。此次进攻,他手握万余兵力,配备美式装备,麾下有海军陆战队第 1 旅、第 45 师和第 18 师主力部队,还配备了空降兵,外加 7 艘军舰与 12 架战机支援,于 7 月 16 日凌晨 5 时发起突袭。
胡琏选择此时进攻东山岛可谓用心险恶。当时《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仅剩 10 天,美军与南朝鲜军在半岛战场连连失利,台湾当局迫切需要通过军事行动挽回颓势。而东山岛距离金门岛仅数小时航程,守军装备薄弱,多为公安部队,且因防务指挥涉及跨省区协调,存在天然迟滞。驻守东山岛的公安 80 团武器简陋,甚至被其他部队讥讽为 “地瓜兵”。
然而,胡琏没有料到,80 团虽非主力,却有一位久经沙场的老红军游梅耀出任团长。游梅耀曾担任陈毅警卫员,抵岛后,他迅速布下防御工事,修建地道,拓通军车道路,并豪言对叶飞保证:“敌人若来一个师,我可坚守两天;若来一个军,我能顶一天!”
7 月 16 日清晨,80 团两个营官兵与民兵一道,以寡敌众,镇定坚守。国民党的空降兵在我军猛烈高射炮火逼迫下,只能在千米以上高度跳伞,兵力分散在狭长地带,收拢耗费一小时,突袭优势全失。地面部队也陷入困境,两团三千多人被解放军 36 人死守的防线阻滞两个多小时。
胡琏军队一登陆,叶飞便下令调动援军。驻漳浦的 31 军 91 师 272 团清晨 7 点出发,两小时后抵达角美渡口。但团长郑克诚因未接到军部正式登岛命令而陷入犹豫。此时,军部作战室里的参谋王毅,眼见敌军合围之势已成,而援军仍停滞在九龙江畔,军长周志坚又因道路受阻未抵指挥部,前线情况危急。关键时刻,王毅果断越级下令:“火速登岛!”
这一命令成为了改变战局的分水岭。不到 7 小时,272 团的先头部队便抵达八尺门,与 80 团合力围歼伞兵。而胡琏原以为解放军至少需 36 小时才能抵达。11 时,周志坚军长抵达东山岛对岸,随后 91 师及 41 军部队接连登陆,对国民党军发起猛烈攻击。
鏖战至 7 月 17 日凌晨,胡琏见攻势受挫,援军源源不断,担心遭反包围,只得仓皇弃械撤退。此役,解放军以 1250 人伤亡的代价,歼敌 3379 人,打出了一场经典的两栖防御战。
东山岛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非凡。毛泽东高度评价:“东山岛的胜利,不只是东山的胜利,不只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重创了国民党军,粉碎了其军事行动挽回颓势的企图,还暴露了国民党军的协同缺陷。
在这场胜利背后,参谋王毅的胆识和决断不容忽视。他在指挥链中断的关键时刻,越级下令,让援军抢在关键 45 分钟内登陆,挽救了东山岛。虽属违纪,但他的决心正确,最终也得到了认可。
东山岛保卫战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博弈。解放军以顽强的意志、出色的指挥和果断的决策,战胜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它证明了解放军沿海的机动能力已大为提高,也为今后的海防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如今,岁月流转,但东山岛保卫战的光辉事迹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以智慧和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