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谋生,不要相信人品,而是要相信人性,因为在利益面前,人品会变,但人性不会变。
前些日子,一位读者给我留言,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他和一位同事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对方总把“兄弟情义”挂在嘴边。
后来公司有一个晋升机会,两人都是候选人。
没想到这位“兄弟”竟然在背后散布他的谣言,还把他之前吐槽领导的私话传了出去。
最终,同事成功晋升,而他只能黯然离职。
这位读者痛苦地问我:“为什么平时那么好的人,会为了一点利益就变成这样?”
我回他:“你不是输给了人品,而是输给了人性。”
人处江湖,太过相信人品,往往最后伤的是自己。
真正聪明的人,早就看透了人性,懂得了利益面前,人品靠不住,人性才永恒的真理。
1
人品是表面的,人性是底层的
《韩非子》中讲过一则故事。
公孙仪任鲁国宰相,特别喜欢吃鱼。
全国人民争相买鱼献给他,公孙仪却一概不收。
弟子问他:“您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孙仪回答:“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能收。如果收了别人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徇情枉法;徇情枉法,就会罢官免职。到那时,我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一定不会长期给我送鱼了。”
公孙仪明白,那些人送鱼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
一旦权力不在,送鱼的人就会立刻消失。
这就是人性——趋利避害,利尽则散。
《增广贤文》中说:“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当你有利可图时,身边围满了人,个个称兄道弟;当你落难时,这些人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品可以伪装,但人性不会改变。
明朝首辅严嵩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明日黄金堂上客,清风高节几人知。”俨然一副清高之士的模样。
等他大权在握后,却变成了巨贪,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最终被抄家时,抄出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万两。
利益小时,人人可以是君子;利益大时,人性中的贪婪就会暴露无遗。
所以出来谋生,不要轻易考验人品,而要洞悉人性。
明白人性的弱点,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表面的人品所迷惑。
2
利益面前,人品往往靠不住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当你窥探深渊足够久时,深渊也会回窥你。”
在足够的利益诱惑面前,很少有人能坚守住人品。
《史记》中记载了李斯的故事。
李斯原本是楚国小吏,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吃脏东西,还经常被惊吓;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粮食,住得宽敞,还不受打扰。
于是他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为了成为“粮仓里的老鼠”,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官至丞相。
秦始皇死后,赵高找到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死公子扶苏。
赵高只用一句话就打动了李斯:“如果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相,您还能保住现在的地位吗?”
考虑到自身利益,李斯放弃了坚持一生的原则,参与阴谋。
最终,李斯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街头,三族被诛。
在切身利益面前,即使李斯这样的聪明人,也会心存侥幸,希望既能得到利益,又能保住人品。
但人性往往是贪得无厌的,得一寸就想进一尺,最终让人迷失方向。
电视剧《突围》中,石红杏与牛俊杰本是夫妻,也是事业上的搭档。
但当石红杏有了晋升机会时,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牛俊杰,甚至不惜陷害他。
牛俊杰悲愤地说:“我原以为我们之间至少还有情分在。”
石红杏冷冷地回答:“情分?情分值几个钱?”
职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不是 cynicism( cynicism),而是清醒的认知。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被人品的表象所迷惑,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3
识人不必赌人品,而要懂人性
《庄子·列御寇》中写道:“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
那么如何识人呢?庄子提出了九种方法,包括远使之、近使之、烦使之等等。
其实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观察一个人的反应,来看清他的真实人性。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识人七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其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和“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都是通过利益和放松警惕的状态来观察一个人真实的人性。
唐代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主,却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善终,正是因为他深谙人性。
郭子仪府邸从不设防,大门敞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
有人劝他这样不安全,郭子仪说:“我家大门敞开,表明我无私心。如果高墙深院,戒备森严,反而会引起猜忌。”
郭子仪明白,皇帝不担心功臣有能力,而担心有异心。
他通过敞开大门的方式,消除了皇帝的疑虑,也保护了自己和家人。
出来谋生,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嘴上说什么,而要观察他在利益面前如何选择。
当涉及切身利益时,人性才会真实地展现出来。
4
不考验人性,而要用好人性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说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高赞回答是:“因为人性根本经不起考验。”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考验别人,而是懂得如何顺应人性、用好人性。
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他不仅不压抑这种人性,反而利用它来激励人才。
给张良尊重,给萧何信任,给韩信兵权,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获得想要的回报。
于是,天下英雄纷纷归附,助刘邦成就帝业。
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只有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道德和礼仪。
出来谋生,要懂得这个道理。
如果你想让他人忠诚,就要给予足够的回报;
如果你想让他人努力,就要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指望通过道德约束和人品保证来维系关系,最终往往会失望。
因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5
信人性而非人品,是成熟的开始
有人说,人生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相信人品是绝对的,非黑即白;
第二阶段是怀疑人品,认为一切都是虚伪的;
第三阶段是理解人性,接纳人性的复杂,并学会与之共处。
真正成熟的人,不再天真地相信人品,而是深刻理解人性。
他们不轻易考验他人,也不把自己置于被考验的境地。
《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尝君被齐王罢免相位后,门客纷纷离开他。
后来孟尝君复位,那些门客又想要回来。
孟尝君愤慨地说:“如果那些人再回来,我一定唾他们的脸!”
谋士谭拾子劝他说:“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这是人之常情。就像集市一样,早上人潮汹涌,傍晚就空无一人,不是因为人们爱早恨晚,而是因为需要的东西只有早上才有。”
孟尝君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原谅了那些门客。
出来谋生,就要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人性使然,不值得大惊小怪。
成熟的人,不会因为看到人性的阴暗面而愤世嫉俗,而是学会理解并适应这个现实。
他们依然与人合作,但会设置清晰的边界;
他们仍然信任他人,但会有必要的防范;
他们也会帮助别人,但不期待回报。
因为懂得人性,所以他们不会失望;因为接纳人性,所以他们能够从容。
《菜根谭》中说:“饥则附,饱则飏,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饥饿时投靠你,吃饱了就远走高飞;温暖时亲近你,寒冷时就抛弃你,这是人性的普遍现象。
出来谋生,不要相信人品,而是要相信人性。
因为在利益面前,人品会变,但人性不会变。
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背叛而痛苦不已。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