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到1895年4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并签署了《马关条约》。这场战斗失败的真正原因,课本可没有具体说得很清楚。
清政府无力抵抗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当时的清政府真的完全打不过日本,差别真的有那么大吗?
关于百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人已经分析过无数次,研究过无数细节。课本告诉我们,清军惨败,归根究底是清政府腐朽无能,闭关锁国,跟不上世界的发展,所以才会被淘汰。
没错,这的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真正的深层次原因,却并不在于此。
甲午海战当中,清军出动的主力部队是北洋水师。这是一支由权臣李鸿章亲手建立起来的队伍,几乎等同于李鸿章在朝廷内部最大的底牌。
只要北洋水师舰队一息尚存,李鸿章的势力就能春风吹又生。所以对李鸿章而言,如何在激烈的战争中保留力量,这是他的主要任务。
是的,你没有看错,他的任务不是发挥最大的力量,而是保留力量。这在实际的战斗过程中,几乎是致命的决定。
有了李鸿章这个完全不着调的最高指挥者,北洋水师肯定会有上行下效的人出现。
我们必须看到,像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在海战当中耗尽了自己,不求苟且偷生,只求舍生取义。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一支庞大的队伍里,有英雄,就一定会有蛀虫,尤其是北洋水师这样的队伍。
当日本的军舰开过来时,很多人想的不是迎战,而是退后。
而且,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始终记得,李鸿章告诉过他们,一定要保全船舰。所以当敌人的炮火来袭时,这些人都躲在港口,压根儿不打算迎战。
即使有邓世昌等人英勇抵抗,他们也无法拯救一整个已经坏到根里的队伍。所以他们的牺牲,并没有扭转最终的结果,只会让人叹息无奈。
把这样的情况代入一下,就是保家卫国的军队根本没有把自己的使命放在心上,遇到危险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躲在老百姓的身后,不能让自己的队伍被打散了。
至于国家会不会被打散,这得放在队伍完整性目标的后面。也就是说,在士兵们的心里,他们效忠的不是国家,而是舰队,是他们自己的老大。
这样的舰队如何能不失败?他们在作战中是有保留的,也是随时随地给自己留退路的。一旦遇到不可战胜的敌人,他们根本不会继续迎战,只会跑。
人心不齐,目标不正,不愿迎战只想保留力量,这是他们战败的深层次原因。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真相,我们也应该知道。
无数历史发展的教训,我们应当始终铭记在心。以前那些弯路,永远不会出现在新中国新时代的课本之上。
参考资料:
《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
《李鸿章应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