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之前,“魔法原子”或许还只是将神秘魔力与科学即使融合的一个科幻概念,然而,一家以此为名的机器人公司在苏州悄然成立。
短短半年内,不仅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突破,更以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和扎实的落地应用,向我们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如何从实验室走入厂房、从概念走向量产。
01魔法原子的成长故事
魔法原子成立于2024年1月,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的研发团队自2020年8月起就开始从事四足机器人的研发工作,部分创始成员还曾参与小米第一代机器狗“铁蛋”的研发。
2022年底团队入局人形机器人,并于2023年初发布第一代人形机器人,至今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数次迭代。
具身智能掀起的融资风暴,也在魔法原子公司上演。
2024年12月,魔法原子完成了一轮1.5亿元的融资,由追创创投领投、翼朴基金跟投。
2025年5月,该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禾创致远、芯联资本等产业资本,以及华映资本、晓池资本等财务投资机构,老股东追创创投和翼朴基金继续跟投。
短短半年内,魔法原子就连续完成两轮超亿元级融资。
其CEO吴长征,同时也是追觅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其“师出名门”的经验,为魔法原子带来了独特优势:一是继承了追觅在高速数字马达、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运动控制等核心硬件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二是共享了追觅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生产制造能力;三是获得了来自母公司的初始资金、人才和战略支持。
除此之外,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技术密集型的团队架构,也为魔法原子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
02全栈自研与多元产品
魔法原子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覆盖硬件、软件与制造的完整自主化体系。
作为全球少数具备通用机器人全栈自研能力的团队,其硬件自研率达90%,覆盖关节模组、灵巧手、减速器、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
在软件架构层面,魔法原子于2025年3月,发布了其首个具身智能大模型——原子万象,构建了快慢双模协同架构。基于动作专家模型的“快系统”能够毫秒级响应环境变化,实现实时避障与地形自适应;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慢系统”则支持复杂任务规划与情感交互。
在产品矩阵上,涵盖了通用人形机器人与仿生四足机器人,覆盖工业、商业及家庭等多元场景。
例如旗舰产品人形机器人“小麦”身高174cm,搭配自研灵巧手,全身具备42个自由度,能够高度模仿人类的动作与姿态。并于2024年11月,首次进驻追觅科技工厂,在零部件上下料、物料搬运、产品检测等岗位实训。
高动态小型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支持二次开发,搭载全自研高扭矩关节模组,可完成倒地起身、下腰等高难度动作。在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MagicBot Z1还夺得跳高项目的季军。
在四足机器人领域,MagicDog以“抗摔耐用”为核心特点,定位家庭陪伴娱乐酷玩场景,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能够理解指令、识别用户情绪,并通过自定义动作进行才艺展示。
而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W,不仅在MagicDog Pro架构上实现了升级,还采用“轮足复合”运动模式,成为当前消费级机器人市场中地形适应能力最强的产品之一。还能通过视觉识别和触觉反馈感知人类情绪,主动提供撒娇握手、空翻表演等互动。
据魔法原子最新进展,2025年计划部署400台机器人,并预期年内订单突破千台大关。
03产业化的多重考验
2025年被业内视为具身智能量产元年,具身智能正经历从“技术探索”向“价值回归”的转变,在此环境下,魔法原子仍需突破三重关卡。
首先,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曾表示,当前适合机器人的通用大模型和垂直专业模型还在攻坚阶段,而灵巧手则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有需要攻克的难点。
其次,是数据采集成本高昂。
根据行业研究,单次具身数据采集成本比图像/文本数据高出数十倍。
由于传统AI依赖的静态数据在此领域失效,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就得投入高精度力觉传感器、动作捕捉系统等专业设备,花费高昂的场景搭建成本,还需要专业人员演示操作。
第三重挑战是商业化落地之困。
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超60%,例如进口谐波减速器单价达万元,导致整机成本居高不下。
而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不足千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商业落地和规模化之难。
与此同时,魔法原子还面临着强劲的竞争对手。
比如宇树科技,就在2024年实现四足机器人年出货量超3.2万台,占全球69.75%份额;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两项数据均创全球纪录。
最重要的是,魔法原子仅仅是作为追觅科技旗下孵化的一个独立机器人公司,而追觅从2017 年成立以来,一直都专注于清洁领域。
2024年,追觅科技的估值已经涨到了200亿元,而在今年8月28日,就官宣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直接对标传奇超跑品牌布加迪威龙。
面对新能源汽车动辄数百亿元的资本需求,追觅作为一家尚未上市、融资能力有限的企业,能否支撑到量产确实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而在造车之后,能否有足够资金支持魔法原子善始善终,也是个未知数。
04万亿赛道上的机遇
虽然挑战重重,但目前具身智能的赛道依旧前景广阔。
根据ABI Research的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
而国内,2023年,中国四足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约4.7亿元,同比增长42.68%;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8.5亿元。
在2025年3月,魔法原子发起的“千景共创计划”,就吸引了50余家来自汽车产业链、半导体、3C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参与。
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拓展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
对于今后的发展道路,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曾预判:“未来3年,人形机器人能力将实现10倍增长;5年内,通用化临界点必然到来”。
以全栈技术成为行业黑马的魔法原子,在具身智能的竞争中,还应深化“技术—制造—应用”的生态闭环,实现从局部验证到大规模落地的跨越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