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之地,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点,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自2002年起,交通银行便以定点帮扶为纽带,持续深耕天祝县教育领域,用长期行动为当地教育发展注入动能。
2025年7月25日,在交通银行的牵头下,联动爱心企业菏泽中安华地房地产有限公司,支持42名来自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师生,分成6支队伍,分别前往上海和北京,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去远方”研学之旅。
01
上海篇:触摸历史,启迪未来

七月的上海,闷热中带着生机。孩子们的研学第一站来到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当大巴车停稳,那面布满四百多个弹孔、千疮百孔的西墙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走进馆内,空气仿佛凝固了——谢晋元将军“为国当不能顾家”的绝笔家书、年轻战士身束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的场景、杨慧敏冒死献旗的故事……电影《八佰》里的情节,在这里变成了可触可感、直击心灵的民族记忆。“它像一本立体的、悲壮的历史书,一个个感人而热血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令我久久无法忘怀。”天祝县实验学校浩宇同学的感受,道出了同行师生的心声。这份直面历史的震撼,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深刻地镌刻下“家国情怀”的重量。
![]()
孩子们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前合影
![]()
大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在上海交通大学,孩子们沿着校史博物馆的时间长廊,读懂了一所名校如何与国家命运同行。从南洋公学到深海探测,奋斗与报国是始终不变的底色。在“雄鹰展翅”雕塑前合影时,带队老师对孩子们说:“这座雕塑代表着交大人志存高远的精神。希望你们也能像雄鹰一样,飞出高原,走向世界——但永远记得英雄之地的根。”许多孩子仰望着展开的钢翼,悄悄挺直了脊背。
对天祝县岔口驿小学的婷婷同学来说,同济大学之行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当学姐提出青铜器相关问题时,我鼓起勇气回答,竟意外获得了校徽。看着这枚徽章,我忽然明白,优秀的学府并不遥远,它会一直指引着我努力前行。"大学,这个对孩子们来说曾经模糊而遥远的词,第一次变得真实可触。
![]()
孩子们在交大“雄鹰展翅”雕塑前合影
![]()
孩子们在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参观
走进广为770创新工场,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科技的奇妙世界。通过实物化学元素智能展示系统,化学的奥秘变得生动有趣;与仿生机器人互动,他们开始思考人工智能与生物科学的融合;亲手组装“三角行走机器人”的过程,更让大家体验到创造与实践的快乐。登临东方明珠,漫步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参观上海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等,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自然博物馆的奇妙生物世界、动漫馆的经典手稿、电影博物馆的光影记忆,都让他们惊叹世界的多样与丰富。
![]()
孩子们正在制作“三角行走机器人”
![]()
孩子们在中共一大会址前合影
天祝县城关第四小学的石宗权老师深切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面对陌生都市的地铁网络,起初孩子们满是依赖与无措。但短短几天,他们就学会了分工协作:有人查导航规划路线,有人询问方向,有人负责清点人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催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应变能力,是教室里难以复制的成长。
02
北京篇:翻山越岭,遇见远方

与此同时,北京组的师生们同样经历着震撼与启迪。晨曦中的天安门广场,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嘹亮奏响,肃立的身影、滚烫的热泪,成为青春最庄重的洗礼。"这不仅仅是一次仪式,"天祝一中的盛涛同学说,"更是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
走进清华大学,参天古木与幽幽荷香扑面而来。这座顶尖学府厚重的学术氛围与历史底蕴,深深吸引着来自高原的学子。林荫道上的诵读声、图书馆里的专注身影、校训石前的静思时刻,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化作可感可触的精神力量。天祝二中的小敏分享道:“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位学霸姐姐。她为我们讲述校园趣事,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句“远方的风景,值得翻山越岭去遇见”,令她印象深刻。这句话让她想起家乡的蓝天和坚韧的人们,也更坚定信念:唯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带着知识与力量回归家乡,让那片土地变得更好。
![]()
同学们在清华园前留下合影
![]()
同学们看完升旗后在天安门广场留下合影
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的军事武器和历史文物,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刀到现代自主研发的先进装备,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在'两弹一星'功勋展区,于敏院士那句'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的誓言,仍震撼心灵,回响不绝。"天祝二中的嘉嘉听得心潮澎湃,天祝一中的小英更因此萌生报考军队文职的愿望:“戍边战士的事迹,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家国情怀。”
![]()
同学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合影
![]()
同学们在科技馆学习物理现象
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厅,同样让人心潮澎湃。军事武器、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尤其是现代化的大型海陆空装备集中陈列,带来的震撼唯有亲临才能体会。几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祝二中的小敏由此联想到家乡的草原与雪山,想到父母常说的“以前出门靠骑马,如今通了高速路”。她忽然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家乡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国家复兴。
![]()
同学们在酒店听清华大学教师讲座
![]()
同学们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前合影
天祝二中的轲轲同学在返程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这趟研学,我不仅看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也真切感受到现代中国的强盛。这段经历注定成为我成长中最宝贵的记忆,激励我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相信这样的旅程,也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悄悄种下一颗种子——关于远方,关于成长,关于家国与未来的梦想。
七天的研学之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些孩子中,有人第一次知道了"工业设计"这个词,有人悄悄立下报考名校的心愿,有人在四行仓库发出“我想当兵”的铿锵誓言,也有人站在博物馆前决心守护家乡的草原与文化。正如带队老师张鹏林临别时所说:“你们是英雄地的孩子,如今看见了更大的世界。愿你们既能拥抱大海,也不忘返回点亮高原。”
那些走过的路、见过的景、遇过的人,最终都化作了内心的力量——让孩子们更敬畏历史,更热爱当下,也更勇敢地走向未来。“去远方”的意义,从来不在远方本身,而在于它让每个孩子发现:世界如此辽阔,而我,有力量走向任何想去的地方。
什么是去远方
“去远方”公益研学项目,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最受师生喜爱、课程覆盖率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践项目之一,通过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实现“人生第一次去远方”的梦想,帮助8-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激发对远方的好奇、培养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
如有疑问需咨询请将您的疑问发送到去远方官方邮箱
quyuanfang@adream.org
特别鸣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