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年底,父亲总会带我去邮局排队买新一年的邮票年册。那时候队伍能排到街角,人人眼里都放着光,好像捧回去的不是一本册子,而是一份能传家的宝贝。
九几年那会儿,集邮可是件时髦事,谁家要是藏着一本完整的年册,街坊邻居都得高看一眼。
![]()
后来我也跟着入了坑,从1998年开始,每年雷打不动订一本。那会儿还在上学,把零花钱存下来,一本册子也就几十块钱,少吃两顿肉就省出来了。
邮票公司的人说得天花乱坠,说什么“方寸尽显升值潜力”,还有什么“每年限量发行,将来肯定升值”。听着确实在理,你看老一辈人留下的整版猴票,不就值一套房吗?
于是我就这么坚持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册子在书柜里越堆越高。从最初薄薄一本,到后来变成精装硬壳,设计越来越花哨,价格也从几十涨到几百。
![]()
每次新册到手,我都会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翻一遍,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邮票,心里琢磨着:这套山水画挺雅致,那套历史人物有意义,还有这几张纪念重大事件的,将来肯定抢手。
时间一晃到了今年初,我整理书房时看着那排整整齐齐几十本年册,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到了该变现的年纪。
把收入留给子女,想必家人都很高兴吧?找了个周末,我兴冲冲地扛着两箱年册去了古玩市场。市场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有卖瓷器的,有卖旧书的,还有卖各种老物件的。我找了个空位,把年册一本本摆开,那叫一个气派。
![]()
很快就有人围上来看。一位老先生拿起一本摩挲着封面:“这些年册品相真不错,保存得真好。”我心里一喜,赶紧说:“从九八年到去年,一年不差,全是原装正品。”
老人点点头,又问:“你想卖多少?”我盘算了一下,按原价加上这些年的通货膨胀,就说:“一套两万五,单买的话一本1000元。”
老人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老弟,你这价格说的是越南盾还是美元啊?”
他指着册子说:“现在谁还集邮啊?去年发行的年册,邮市上一百块都没人要。你这早期的稍微好些,但顶天也就值个原价,还得遇到真心想要的人才行。”
![]()
我整个人都懵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另一个摊主凑过来说:“他说得没错,现在邮票早就过时了。你看看现在还有人寄信吗?连贺年卡都改电子版了。这些东西也就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有点感情,年轻人看都不看一眼。”
我不死心,又在市场里转了几圈,问了好几个邮商,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真是“打骨折”都没人要!
最后有个实在的老板跟我说:“实话跟你说吧,现在邮市早就日落西山了。除了特别早期的稀有邮票,九十年代以后的基本上都是有价无市。你看你这多年册,看着好看,但太重了占地方,内容又都是发行量巨大的纪念邮票,说实话自己留着看挺好,卖钱就别想了。”
![]()
扛着两箱册子回家时,感觉比去的时候沉多了。晚上我坐在书房里,一本本地翻看这些册子。九八年的那本已经有点发黄,里面还夹着当时购买的收据。
2013年那本封面设计特别精美,我还记得那天下着小雨,我从邮局一路把它揣在怀里跑回家。每一本都记录着那一年的故事,记录着我生活的片段。
儿子回来看到我对着册子发呆,听我说完经过后笑了:“爸,您就别想着卖啦。这些可是咱们家的时光档案,比什么都珍贵。”
![]()
这话点醒了我。是啊,这些册子或许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但它们记录了一个时代,也记录了我的小半生。每次翻开,都能想起那年的国家大事,那年的生活琐事,那年排队买年册的人龙,那年与邮友交换邮票的快乐。
时代总是在变,有些东西值钱了,有些东西被淘汰了。但记忆不会贬值,或许有一天,这些邮票年册又会被人重新发现价值,但即便没有,它们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