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莫夏夏
划动岁月的文化长桨
龙舟跃长安
龙舟竞渡是融安县长安镇延续多年的传统民俗,承载着当地群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情怀。近年来,长安镇始终将守护这一文化根脉摆在重要位置,无论是队员间的技艺相传、家族中的传承接力,还是群众的广泛参与,皆为留住龙舟文化之根。在各方力量协同努力下,龙舟文化不仅实现完整留存,更在日常实践中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当地独具特色、可感可及且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以老带新育新人接力守护文化根脉
体育项目的长久传承,关键在于构建起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长安镇龙舟文化能在岁月流转中持续焕发生机,核心在于老一辈沉淀的技艺经验与精神内核,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新一代。长安镇各村(社区)的龙舟队,始终将“以老带新”作为培育力量的重要抓手。老队员们倾囊相授,把长年累月的经验与精湛技艺悉心相传,年轻队员则潜心钻研,在锤炼本领中勇挑重担。这种薪火相传的模式,不仅构建起良性循环的人才成长机制,更让龙舟运动始终涌动着青春活力。
东圩龙舟队在融江上刻苦训练。(廖贝贝 摄)
今年,长安镇各村(社区)龙舟队的训练场上,新一代年轻队员身影愈发活跃,成为传承龙舟文化的生力军。在东圩,每日清晨的河面总能看到龙舟队训练的场景,老队员带领年轻队员早早到场,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年轻队员言传身教——从握桨姿势的规范调整、划桨力度的精准把控,到团队划行节奏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技术要点都细致讲解、反复示范。年轻队员不惧训练强度,汗水浸透训练服仍坚持刻苦练习,眼神中满是对龙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决心。“刚入队时连基本划桨动作都不标准,是老队员手把手教,他们对龙舟的执着让我特别受触动,现在我也想把这份热爱坚持下去。”一名年轻队员的话语,道出了新一代传承者的心声。
大巷龙舟队在村龙舟训练基地刻苦训练。(莫夏夏 摄)
大巷的龙舟队同样在传承中下足功夫。今年村里重点完善龙舟训练基地建设,为老队员传授技艺、年轻队员学习成长搭建更便捷平台。每到夜训时间,训练基地灯火通明,老队员给年轻队员系统开展教学,从基础动作规范到赛场战术配合,层层递进地打磨年轻队员的技术。通过夜训的针对性培养,年轻队员不仅逐步夯实龙舟运动基础,更在实战化训练中提升竞技能力,为队伍补充新鲜战斗力,有效保障龙舟队伍建设不断层。
家风浸润龙舟魂 阖家同心谱龙舟情
家族是文化传承的最小单元,也是精神延续最坚韧的载体。在长安镇,不少家庭将龙舟情怀种进家风里,通过父子相授、夫妻同征的方式接力参与,让龙舟精神融入血脉,形成“一家齐上阵,代代爱龙舟”的生动局面。
在红卫,吴永谋(谋哥)不仅是当地龙舟队主管,还肩负融安县龙舟协会副会长重任,既要统筹管理队内训练,更要推动区域内龙舟文化交流与发展。他对龙舟运动的热爱,早已从个人情怀延伸为全家共同追求,家里的饭桌常变成“龙舟议事桌”。
红卫龙舟队在融江上刻苦训练。(莫夏夏 摄)
受父亲影响,谋哥的儿子从小就向往龙舟运动,如今已是队里的核心船手,凭借强健体魄成为队伍内的力量担当。训练时,他和队友奋力划桨、默契配合,全力打磨技艺,用行动续写家族与龙舟的故事。
谋哥的妻子唐姐同样是龙舟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往年龙舟赛期间,她会和村里志愿者一起忙碌,精心准备饭菜、做好后勤保障,让队员训练后能及时补充能量。“我虽不能在船上划桨,但能在后方把保障做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就是对队伍最大的支持。”不仅如此,为打破“龙舟是男人的运动”的传统认知,她还曾主动走访红卫村妇女同胞,耐心动员大家参与龙舟运动,组建起女子龙舟队,让更多女性在龙舟竞渡中展现风采,为长安镇龙舟文化注入别样活力。
大洲、隘面龙舟队在融江上刻苦训练。(夏志远 摄)
同样,大洲龙舟队的许忠恒、许人元父子,也以“父传子承、同船奋进”的担当,为家乡荣誉全力拼搏。作为队里的老队员,许忠恒曾数次征战龙舟赛场,实战经验丰富;受其熏陶,儿子许人元17岁便远赴福州仓山浦下龙舟俱乐部参训,凭借刻苦钻研成长为职业划手,练就过硬专业本领。
今年,许人元主动返乡加入大洲龙舟队,与父亲一同站上龙舟。训练中,父子俩同握船桨、同步发力,许忠恒结合赛场经验帮儿子微调动作节奏,许人元则将职业赛场的科学技巧分享给队友,全队向着“为村争光”的目标奋力冲刺,让龙舟文化的传承在并肩拼搏中更具活力与力量。
全民参与聚合力 共绘文化传承新图景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参与,龙舟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守护。长安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通过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形成全民关心、支持、参与龙舟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为这项传统活动筑牢坚实群众基础。
东圩群众自发在一处庙宇内开设食堂,每年轮流派出人手义务劳动,为龙舟队员烹制餐食。(莫夏夏 摄)
为保障龙舟队员训练期间的饮食,东圩群众自发在一处庙宇内开设食堂,每年轮流派出人手义务劳动,为队员烹制餐食。从采购食材到烹饪菜肴,大家分工协作、不计得失,用烟火气凝聚起支持龙舟事业的合力。其中,79岁的守庙人尹奶奶更是坚持参与,尽管体力有限无法承担做饭等重活,却始终主动承担食堂的卫生打扫、物资整理等后勤小事。“能帮一点是一点,看着孩子们在水上好好训练,我心里也高兴。”尹奶奶朴实的话语,道出长安镇群众对龙舟文化最真挚的守护。
赞助长安镇各村(社区)龙舟队光荣榜。
在太平、新安、隘面等村寨,村民们更是踊跃捐款捐物,全力为龙舟队做好后勤保障。从训练器材的购置到训练期间的用餐供给,龙舟队的每一项关键需求,都在村民们“你添一份力、我搭一把手”的同心协作中落地见效。捐款不分多少,物资不论厚薄,每一份心意都承载着对龙舟文化的珍视。不仅如此,周边村寨的龙舟队之间还形成良性互助氛围,彼此捐赠饮用水、赛事物资等,共同为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李瑞珍表示:“龙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根脉,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它。大家凑钱出力备物资、做保障,不只是为了龙舟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让这份传统能稳稳地传给下一代。”
资料图片
如今,在融江河面上,龙舟竞渡的鼓声依旧激昂;在村寨的角落里,文化传承的故事仍在续写。训练场上的口号、拼搏中的汗水,不仅让龙舟技艺得以延续,更将“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龙舟精神深深融入群众心中。这一传统民俗早已超越活动本身,成为凝聚乡村发展合力、涵养群众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
未来,长安镇必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扎实的传承举措,让这支“文化长桨”持续划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条微信为“融安县融媒体中心”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署名!
值班总编:滕以洪值班校对:李朝杏
责任编辑:郑思敏责任校对:潘 毅
责任监制:莫意春
爆料、投稿、合作、领奖、咨询
联系电话: 69600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