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要义是审美教育,依托点是“美”,关键在于“育”;美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健全的人;美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格美。
文丨赵立秋
编辑丨当代教育家编辑部
本文字数3439,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从漏雨的乡村教室到高雅的艺术殿堂,从质疑声中起步到构建出学校特色美育格局,我们走的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路虽艰辛,但我也见证了美育的韧性——它如何用一支舞蹈舞出孩子的自信,用一首歌缝合城乡的差距,用一场演出展现学校的精神内核。
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中,美育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但核心从未改变:让学校美育扎根土壤,让社会美育反哺成长。
2000年夏天,我从“中师”毕业,婉拒了推荐、放弃了升学,毅然选择回到村小当起了音乐老师。那是一所只有12间平房、操场由沙土地铺成的学校。
然而,艰苦的条件并未浇灭我对美育的热情。
3年内,我先后组建起了鼓号队、舞蹈队、合唱队、美术社团,并在2002年获评山东省中小学生器乐舞蹈专场比赛一等奖。
在村小搞艺术,没钱买服装道具,就自己动手制作;孩子基础弱,就耐心地一点点教;没有钱参加培训,就到其他学校“取经”。就这样,10年间,我带着学生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斩获了越来越多的一等奖。
这些经历,不仅是我个人的成长,更让我深刻认识到,美育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就能生根发芽。
拓荒者的脚步,在艺术土壤里种下星星
第一次创业:从无到有(2010-2016)
2010年,我被调入历城二中,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当时,很多人对艺术教育并不理解,但我没有退缩。我像猎人般在教学楼“寻找”有潜力的学生,利用课间反复与班主任沟通,最终凑齐了18个学生,在一间空屋子里开启了“创业之路”。
暑假集训期间,我们3个老师和学生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孩子们亲切地叫我“赵妈”。
记得我曾不顾形象地蹬着三轮车,浑身大汗买回来一车又一车西瓜,为孩子们开起免费的“西瓜铺”,这份夏日的清凉,至今仍是很多孩子最美好的回忆。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舞蹈团打造出反映济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师生原创作品《梦荷》。
这部作品一举拿下了当年的山东省艺术展演舞蹈类一等奖,还获得山东省政府颁发的泰山文艺奖。紧接着,原创作品《清荷伊人》在山东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再获一等奖。
舞蹈团的成功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热情。
随后,合唱团、国乐团等学校艺术社团相继成立,各种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学校形成燎原之势。六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蜕变,不仅助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更重塑了历城二中的气质,让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织网者的觉醒,让美育走进校园
第二次创业:从有到优(2017-2022)
2017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艺术团组建完成,我们步入了“一五”战略阶段,开启了第二次创业,这次的目标聚焦于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首先从“师资”入手破题。面对重重困难和瓶颈,我们采取专家指导、外引内培、跟岗研修,以及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等多种举措,终于将48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集结完毕。
这支队伍凭借“一工作就停不下来”的敬业精神,成为学校的典范。那段时间,舞蹈、合唱、国乐三大团佳作频出。
回看艺术团的“一五”阶段,用一个“拼”字便能概括。
我们带着团队“能打急仗、能打硬仗、更能打胜仗”的信念,实现了“特色发展,光芒绽放”的目标。这五年,也让我对教育理念、美育理解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践行。
除了艺术团那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更令我惊喜的是,艺术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发展始终保持在年级前列。孩子们主动抓住一切空隙时间学习,“后台认真写作业”成为他们的巡演传统。
我坚守的“双线育人”模式也开始显现威力:文化课与特训精准衔接,舞台表现力与人格养成深度融合,“艺术团”真正升级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育人名片。
掌灯者的远征,以美为媒的价值共振
第三次创业:从优到强(2023至今)
艺术团“二五”战略开局之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美育浸润八大行动融入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彰显美育实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这样的美育形势下,我清晰地意识到要抓住“三点”:强化教师美育意识,提升教师全员的美育素养;抓住深化美育教学改革这一“主渠道”,着力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抓住创新艺术实践活动这个“放大器”,精心打造品牌项目。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聚焦美育课程,打造了小初高艺术教育十二年一体化普惠贯通制课程融合和培养机制,构建了以历城二中为主体、集团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自上而下”良好美育发展生态,为全省中小学美育改革发展提供了“二中样本”。
为擦亮二中美育品牌,我们不断实现新突破。在这一目标的牵引下,我带着团队继续复盘、不断探索。
2023年,我们将艺术团六周年成果会演搬进山东博物馆,成为全国首个能在国家一级博物馆做融合教育的高中学校。文物与艺术在此共鸣,让校园美育与社会美育的交融绽放独特光彩。
“新年晚会”早已成为二中美育的最强名片。它的前身是“新年音乐会”,从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举办专场新年音乐会,并进行全国直播。2023年起,活动全面升级后的“新年晚会”集国乐、舞蹈、合唱三大团齐亮相。从2024年“光的奇迹”的精神浇灌,到2025年“爱的箴言”的情感流淌,这不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堂生动的美育大课,而晚会背后是二中持之以恒的美育浸润探索。
继2024年首届“勤志之夜”草地音乐会霸屏“朋友圈”后,今年的草地音乐会全面升级。以“你未来的样子”为主题,鹿先森乐队、歌手萨吉携手北大、中科大等11所顶尖高校师生同台献艺,万名师生在星空下共赴这场青春与梦想的盛宴。
这种“专业引领+榜样示范”的创新模式,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可感可知,也让这场音乐会超越了普通校园活动的范畴。
日常中,美育同样精彩。“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美育品牌,带来了《一号村台》《丝路花雨》《大舜》《沂蒙山》等百余场经典剧目轮番上演。
从201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八年的“暑期夏令营”汇聚名师,为学生铺就专业成长之路;“校园歌手大赛”“二中艺术季”等活动,也已成为深受二中学子期待的自主美育品牌。
我时常回顾历城二中艺术团一路走来的历程,也时常思考我们做这一切的意义。
当校园里的艺术课堂不再局限于围墙之内,当学生带着原创作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互联网;当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资源反哺学校课程,美育真的已经成为连接教育与社会的灵动纽带,这种双向奔赴,会让学生在真实中感受美、创造美。
当美育建设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艺术的种子便会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人文精神的璀璨之花。
至此,15年的历城二中艺术教育积淀与社会认可,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历二”。我们用三段创业经历构建了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多维协同的“大美育”育人格局:用文化引领,提高美育育人的浸润性;用课程赋能,提升美育育人的系统性;用实践融通,增强美育育人的实效性。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特别愿意为每一个孩子都撑起一把伞。”李新生书记曾这样解释他重视美育的原因。
受他的深深影响,在我们二中人看来:美育的要义是审美教育,依托点是“美”,关键在于“育”;美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健全的人;美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格美。
带着这种理解,我带着团队坚持美育初心,做有灵魂、有情感的艺术教育。
从面向少数特长生的“艺术赋能”,变为面向全体的“精神铸魂”,我们已经完成了自我变革与发展,也正以创新实践重新定义着美育教育的内涵。
本文作者:赵立秋,高级教师,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艺术团团长、艺术部主任,济南稼轩学校小学部党支部书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济南市杰出教师”“济南市先进工作者”“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度济南最美教师”“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楷模”“济南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第八批历城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08上半月 总第363期(节选)
编辑:孙彦晗
二审:董慧慧
三审:张雪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