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半天行程,中俄敲定 20 多份合作文件!从能源航天到人工智能,这份覆盖全领域的清单,绝不是简单握手 —— 连俄方都用 “宾至如归” 暗示:这是长期战略融合的开始,正好戳中了特朗普最想阻止的事。
从新闻角度来看,有两个节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普京与中方最高层在北京的峰会外交,包括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和抗战暨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二是中俄蒙三方在北京的第七次会晤,签署了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和“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
有朋友问:这和特朗普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特朗普在任期间和卸任之后的目标都没有变,那就是拆解中俄在关键领域可能形成的绑定,避免出现一个在能源、科技和地缘政治上相互支持的双边结构。他说过要“阻止中俄在关键领域绑定”,他真正担心的是一旦美国的遏制手段失效,制裁、技术封锁和金融杠杆就都不管用了。现在看来,北京半天就谈成了20多份协议,能源、航天、AI、农业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这就是他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发生了。
俄罗斯的核心诉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稳住油气出口,避免欧洲市场萎缩后出现结构性断供的风险;二是在高科技和航天领域要有合作的伙伴,防止科研体系被长期制裁所限制;三是在民生方面要保障粮食、检疫、医疗卫生等基本需求。
北京这次的回应,基本上是针对俄方的诉求清单逐一进行了满足。在能源方面,除了现有的“西伯利亚力量”主干管道外,通过蒙古的双管道备忘录将年输气规模上限提高到了500亿立方米,而且俄方还透露,对华价格将低于对欧洲的旧价格体系,这对俄罗斯来说,不仅是解决了库存问题,更是锁定了长期的现金流。在路线选择上,经过蒙古意味着线路缩短了约一千公里,工程周期和单位里程造价都更可控,即使需要支付过境费,三方也都认为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除了贸易方面,“软联通”也很重要:扩大本币结算,这可以降低跨境支付和清算的风险,进一步减轻金融制裁的压力。还有“心联通”,别小看旅游、人文和地方省州之间的合作,一旦边境的通行和人流物流常态化,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社会摩擦就会大大减少。
“宾至如归”这四个字我琢磨了很久。外交场合经常会用一些好听的词,但这里用“归”字,其实是把中俄关系提升到了一种“安全感”的层面。美俄之间曾经连像样子的官方宴请都很难实现,更不用说有能够放心谈长期合作的政治氛围了。特朗普当年对普京虽然有过“欣赏”,但也挡不住制度性的制裁。说白了,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和各机构之间的安全共识不允许美俄关系有太大的缓和。而中俄之间的信任感来自于一种“不附带条件”的合作逻辑:尊重彼此的核心关切,成为对方产业和市场的稳定来源。这种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但对第三方的结构性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当能源、科技、金融结算和多边平台形成一个网络时,外部制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特朗普最怕什么呢?他最怕两件事。一是中俄在能源上形成“供需相互依赖”的关系,让他手里的制裁工具失去作用;二是科技和产业链方面出现“强强联合”的情况,把技术封锁的缺口补上。现在看来,第一件事已经有了雏形,第二件事也正在起步。有人会问,美国难道不会采取反制措施吗?当然会,但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就拿金融制裁来说,本币结算规模一旦扩大,二级制裁的覆盖范围就会被部分避开;再拿技术封锁来说,航天和双用途技术的合作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落地的时候分散到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外界很难一下子全部阻断。这不是谁强谁弱的问题,而是谁更能构建一个“不容易被削弱”的网络。
我还想强调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蒙古。这次把管道路线确定为经过蒙古,不只是从工程学角度考虑节约里程,蒙古获得过境费和在中俄经贸中的节点地位,意味着它被纳入了中俄经贸的大圈子。边境邻国从通道经济中受益,地缘政治的稳定性就会明显提高。这对中国北方的能源输入、俄罗斯的外向型出口以及蒙古自身的基础设施升级来说,是典型的“三赢”局面。有朋友把“后贝加尔斯克直连方案”拿来对比,直连的好处是没有过境费,但长一千公里的管线带来的工程周期、维护成本和施工风险都很大。这轮谈判能够达成现在的折中方案,我觉得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这套组合拳背后还有一个“方法”:把宏观的政治信号转化为可以落地、可以衡量的具体清单。20多份文件并不是每一份都是大规模的项目,有些更侧重于制度对接和监管协同,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能源、航天等“硬领域”靠长期订单支撑,农业检验检疫、卫生科研等“软领域”靠标准和通关效率来增加收益,这些方面相互叠加形成网络效应,外界就很难精准地进行干扰。合作的韧性不是靠嘴上说的,而是靠一项项标准、一条条通道、一笔笔结算积累起来的。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会不会让中国和俄罗斯绑得太紧了?我觉得应该用“相互提供稳定保障”来理解。在能源方面,中国的采购渠道是多元化的,俄罗斯天然气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科技方面,合作并不意味着技术路径的单一化,反而可以形成多种选择;在安全方面,上合组织和双边机制的共同作用,避免了对任何一个单一伙伴的过度依赖。真正的风险不是和谁走得近,而是自己的选择变得太少。在这一点上,北京的做法一直是:拥抱多边合作,签订长期协议,但同时保留灵活性。
再看看美俄的情况对比。从外交礼仪到制度约束,美俄之间很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特朗普个人可能希望改善美俄关系,但美国国会、情报界、军工复合体以及跨大西洋联盟结构等因素不会给他这样的空间。普京在美国“连顿饭都没吃就走”的事情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美俄关系在结构上存在“安全困境”,双方对彼此的能力评估和意图解读都很负面,决策系统也被这种“防御性的偏执”所束缚,任何高层互动都会被国内政治解读为“让步”。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元首外交,在北京可以迅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而在华盛顿却只能产生更多的负面消息。
关于能源管道50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可能有人会怀疑这个数字是不是太高了。从工程可行性来看,双线布局、分期投产,再加上储气设施和调峰电站的配合,要达到实际的年输气高平台并不难。30年的合同期限在行业内也是比较常见的,对财务模型的折现和回收期都比较有利。价格低于对欧洲的旧价格,这对中国的用气终端来说是个好消息,意味着工业用气的成本会更稳定,对化工、发电、城市供热等行业的定价机制都有好处。俄罗斯在欧洲市场受挫后,把市场重心向东转移,这本身就是应对制裁的一种自我调整。
这次密集的合作成果不仅对中俄双边关系有好处,也会对区域架构产生影响。上合组织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中亚国家参与到标准和通道的建设中来,未来围绕跨境能源、物流走廊、数字结算等方面的合作会越来越完善。美国的霸权主义在这个区域逐渐失去吸引力,不是因为谁的宣传更厉害,而是因为现实的利益摆在那里。特朗普擅长用“交易”的方式来构建国际关系,但当对手把“交易”变成了一个“体系”时,零和博弈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他想要的那种对中俄关系的拆解,在一个多边协同和长期合作的网络中,很难找到突破口。
我觉得这次北京会谈可以说是一次“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行动。能源方面的长期协议把现金流和供应量固定下来,航天和AI的合作把研发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管理的目标,本币结算把金融风险的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可控的因素,上合组织平台把项目推进的偶然性变成了制度性的安排。外交辞令中经常会提到“互利共赢”,但很多时候大家可能觉得这只是口号。但当你看到一份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一个个可以量化的年输气量、一个个可以复制的合作中心时,你就会觉得这四个字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大国关系中,安全感不是靠嘴上说说就能有的,而是靠一段段管道、一条条光缆、一次次结算、一份份标准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有了这些,中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宾至如归”。特朗普想要的只是一个政治口号,而北京给出的是一整套可以实施的方案。这才是国际政治中最有分量的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