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飞刀”手术(外院专家受邀来基层医院手术)引发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7月25日,江西宜春丰城市某公立三级医院耳鼻喉科就发生了一起类似事件:一名患者家属在手术后举报医生收取5000元“专家费”,此事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事情经过
患者家属住院后,主动提出要请外院专家来做手术。主管医生明确告知:外请专家需要支付额外的会诊费、差旅费等,5000元专家费需直接交给外院专家,不计入住院账单。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院也按流程在医务科备案。手术顺利完成后,患者家属甚至还提出要请专家吃饭,最终主管医生垫付了150元与专家、家属一起简单用餐。
看似事前事后都沟通清楚、手续齐全,但患者家属却在术后突然举报,称收取专家费属违规收费。
纠纷背后的常态
这类“飞刀”引发的医患冲突并非孤例:
2018年,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外请专家手术收5000元,最终被认定为违规收费并退还;
2019年,北京天坛医院专家赴山西手术,被举报收1万元红包;
2020年至2021年,黑龙江、河南、河北等地也都有患者术后翻脸举报专家费的案例。
几乎每一次,结果都是医院退钱、医生受罚,而患者却毫发无损。
事实上,“飞刀”本质上是多方共赢:
患者能在家门口接受大城市专家的治疗;
基层医院医生能借机学习,提高诊疗水平;
专家则扩大影响力并获得合理报酬。
然而,这种“看似双赢”的局面,却因为法律政策滞后、监管缺位,频频演变成医患矛盾。
为什么会这样?
根源在于“合情合理,但未必合法合规”。
患者一旦事后“反悔”,常常借助“违规收费”这一理由举报,医生几乎总是处于被动。
医生权益缺乏保障,患者的失信成本却极低,形成了某种“破窗效应”。
在医疗反腐大环境下,“飞刀费”被认为灰色模糊,容易被认定为“红包”或“乱收费”。
这次丰城市卫健委的回应却不一样。他们公开表示:
外请专家手术属于常见便民举措,目的在于减少患者奔波;
专家费是患方知情并同意的,不违反规定;
本次事件流程合规,医生和医院没有问题。
这是少有的由主管部门明确“撑腰”的案例,给了一线医生极大鼓舞。
破局之道
目前仍在执行的相关法规,是2005年出台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当时规定的专家会诊费用标准(几百元)早已与现实脱节。二十年过去,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医疗需求都已巨变,但制度却停滞不前。
如果不能尽快出台新的政策,将“飞刀”收费纳入阳光渠道,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就难以重建。笔者认为:
政府应尽快修订和完善外请专家的管理办法;
明确专家劳务价值,制定合理透明的收费标准;
让患者的钱交得安心,让医生的收入合法合规,医院也能规避风险。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当下的现实。偏远地区患者对“飞刀”的需求客观存在。
如果制度长期缺失,专家会越来越不愿下沉;
最终受害的,还是本就弱势的小地方患者。
这次丰城市卫健委的表态,或许是一个转折点。它释放的信号是:
“飞刀”不是见不得光的灰色操作,而是值得被制度化、规范化的三方共赢之举。
只有当法律和政策真正跟上,医生才能安心行医,患者才能放心就诊,社会对医生的尊重也才会逐步回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