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风
来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电影《编号17》描绘了未来打工人的终极困境:在高度标准化的工作中沦为“消耗体”,重复着无意义的动作,失去了对工作的掌控与热情。
这让人想起当下职场的普遍焦虑——无论是销售团队被盯着“每日拜访量”机械打卡,还是管理者陷在“自己干业绩”的泥潭里,很多人都在问:“工作只能这样吗?”
在一些顶尖团队的实战经验中,其实藏着答案:管理的本质不是“把人变成工具”,而是“通过激活人拿结果”。
那些能持续创造高业绩的团队,往往都破解了“只重结果、不管人心”的困局,既能打胜仗,又能让人活得像“人”。
1
传统管理的“去人心化”:
只算业绩,不算人心
我们的管理早已陷入“去人心化”的陷阱。所谓“人心”,指的是员工的意愿、激情、成长渴望——这些看不见的因素,恰恰是业绩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去人心化”,就是用冰冷的指标、机械的流程,剥离员工对工作的认同与热情,让他们沦为“业绩机器”。
这种陷阱的源头,与泰勒制“去技能化”如出一辙:泰勒认为“工人天生懒散,需要用标准化流程控制”,而很多管理者则认为“员工只认钱,用KPI就能驱动”。两者的本质都是“把人当工具”——前者剥夺技能,后者扼杀人心。
在传统销售管理中,这种“去人心化”尤为明显:
只盯“拜访量、成交数”等数字,不问“员工为什么不愿意拜访”(可能是被客户拒绝太多次失去信心);
只罚“未达标者”,不看“达标者是靠透支身体还是可持续的方法”;
只喊“冲业绩”的口号,不帮员工找到“这份业绩对自己的意义”(是为了买房、成长,还是证明自己)。
就像泰勒制让工人“动作标准化却失去热情”,这种管理让员工“业绩达标却内心枯竭”。一些团队早期也曾陷入这种误区:有销售为了完成指标伪造拜访记录,有主管为了短期业绩压榨新人——直到发现“业绩上去了,人却走光了”,才明白:管理如果不管人心,就像无源之水,越用力越枯竭。
真正有效的管理,核心命题正是打破这种困局:业绩是“果”,人心是“因”,没有被激活的人,再完美的指标也撑不久。
2
基层员工的“工具化”:
被指标绑架,失去成长感
在“去人心化”的管理下,基层员工首当其冲沦为“工具”。他们每天被“拜访量、转化率”等指标推着走,却不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才对”,更看不到成长的希望——这正是很多销售团队流失率高的根源。
有个典型案例值得深思:
有个新销售入职后,主管只给他派任务:“每天必须拜访8个客户,月底完不成10万业绩就淘汰。”他硬着头皮跑客户,被拒绝几十次后彻底崩溃,每天假装拜访、实则躲在咖啡馆里——因为“没人教他怎么聊客户,也没人问他‘被拒绝后难不难受’”。
这就是基层员工的“工具化”困境:
只给指标,不给方法:就像让士兵上战场却不教枪法,很多管理者把“业绩目标”甩给员工后就撒手不管,却不知“新人需要从‘怎么开口介绍产品’学起”;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中的心态:员工被客户骂了、跟同事起冲突了,主管要么说“这点挫折都受不了”,要么视而不见,却不知“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就会躺平”;
只谈钱,不谈成长:以为“高提成就能驱动一切”,却没发现“年轻人更在意‘能不能学到东西’‘有没有人带’”。
那些战斗力强的团队,破解之道往往是“量、技能、心态”三位一体的管理,搭配具体方法落地:
量的管控:3861法则
明确“每日30个有效电话、8次客户拜访、6次有效沟通(见到决策人+讲清产品价值)、1个高意向客户”的基础量,既避免“瞎忙”,又让员工知道“每天该做什么”。主管每天早上检查“客户(或系统)名单”,晚上复盘“拜访记录”,确保量的背后有质量。
技能的打磨:场景化演练
针对“客户拒绝”“价格异议”等高频场景,录制“标杆销售话术视频”,让新人模仿练习;每周组织“角色扮演”,主管扮演“难缠客户”,逼员工现场应对,结束后逐句拆解“哪句话可以改进”。
心态的维护:每日5分钟“情绪树洞”
晚上复盘时留5分钟,让员工说“今天最挫败的事”“最想吐槽的人”,主管不评判、只倾听,偶尔说“我当年也遇到过,后来是这么解决的……”用共情化解抵触,比说“加油”更有效。
3
管理者的“错位化”:
自己当“超级业务员”,忘了“带团队”
比基层员工“工具化”更隐蔽的,是管理者的“错位化”——他们不是“通过别人拿结果”,而是把自己活成了“超级业务员”,陷入“自己干业绩、团队没人带”的泥潭。
这种错位的本质,是没搞懂“管理者的价值不是‘自己强’,而是‘让团队强’”。就像白领被“去技能化”后“只会执行不会思考”,很多管理者被“错位化”后“只会干业务不会带队伍”。
有个常见的场景值得警惕:
有个区域经理,自己业绩占团队的60%,每天从早跑到晚签单,却没时间教下属。结果他一休假,团队业绩就掉一半;下属因为“学不到东西”纷纷离职,他只能更拼命自己干——陷入“越累越忙,越忙越乱”的恶性循环。
这种“错位”的坑,很多管理者都在踩:
抢下属的单子:看到下属跟客户卡壳,立马自己接手,美其名曰“帮他”,实则剥夺了下属成长的机会;
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员工:觉得“这么简单的客户都搞不定”,却忘了“自己当年也是被拒绝了100次才学会的”;
只盯业务,不管“人”:下属闹矛盾了假装没看见,下属想晋升了不给机会——忘了“团队是‘人’组成的,人散了业务自然垮”。
那些能持续出业绩的团队,管理者往往会用具体方法避免错位:
1.任务分解工具:目标拆解四步法
把团队目标按“客户类型(新客户/老客户)、产品类型、人员能力”拆解到个人,比如“小王擅长搞定老客户续费,给他分配60%的老客户指标;小李敢闯,给他40%的新客户指标”。每个目标后附“所需资源”(比如小李需要3个优质新客户线索),避免“只压任务不给支持”。
2.辅导动作:陪访三问
陪下属见客户后,不问“今天客户怎么说”,而是问:
“你觉得刚才哪个环节可以改进?”(逼他复盘)
“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调整?”(练他的策略思维)
“需要我帮你做什么?”(明确支持边界)
既不抢功,又能推动下属独立思考。
3.授权机制:ABC分级法
把资源和决策按重要性分级:A类(50万以上费用、核心客户政策)必须管理者审批;B类(10-50万费用)主管可自主决策,事后报备;C类(10万以下)员工直接定。既避免“事事请示”的低效,又让下属有“被信任”的感觉。
4
让业绩与人心同频
在泰勒制“去技能化”之后,福特制曾试图用“涨工资、缩工时”改善工人状态,但没解决“人被异化”的本质;而真正厉害的团队,往往能做到“人事合一”——让业绩增长的同时,人也能获得成长与认同。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借假修真”:业绩是“假”(数字会变),人的成长是“真”(能力、热情、信任不会消失)。具体来看,有2个支点,搭配落地方法:
第一个支点用“心灵扳机”激活意愿:五问挖动机
定期跟员工聊:
1)“你最近最想实现的一个小目标是什么?”(比如“买个新电脑”)
2)“实现它需要多少钱/资源?”
3)“如果这个月业绩多完成20%,能不能离目标更近一步?”
4)“为了多20%业绩,你需要我帮你做什么?”
5)“我们一起把这个计划写下来,每周跟进进度?”
用具体目标勾连个人需求,比空谈“为团队奋斗”更有效。
第二个支点用“十六字辅导”提升能力:复盘四步法
员工做完一件事后,按“结果→过程→原因→行动”复盘:
结果:“这次业绩比上次多了3万,具体来自哪个客户?”
过程:“你跟这个客户聊的时候,哪句话打动了他?”
原因:“为什么这句话有效?是戳中了他的痛点,还是你的语气真诚?”
行动:“下次见类似客户,能不能把这句话变成标准话术?”
让员工从“做过”变成“做好”,再到“教会别人”。
其实,管理者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目标管理和计划管理。目标管理是“做正确的事”(定方向),计划管理是“正确地做事”(定路线),两者耦合共同实现战略。这才是管理之道。
也就是德鲁克推崇的,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让业绩与人心同频。
5
管理不是“控制人”,而是“成就人”
现代管理太强调“效率”“结果”,却忘了“人”才是管理的核心。泰勒制用“去技能化”把人变成“动作载体”,很多管理者用“去人心化”把人变成“业绩载体”——两者殊途同归:让工作失去温度,让人心失去热情。
那些持续创造奇迹的团队,其实都证明了“业绩与人心可以兼得”:能实现“单月业绩120倍增长”,不是靠压榨,而是靠“让每个销售觉得‘我不是在为公司干,是在为自己拼’”;能留住大批人才,不是靠高薪,而是靠“在这里能成长、被尊重、有兄弟”。
管理的终极问题,从来不是“怎么让员工多干活”,而是“怎么让员工愿意为自己多干活”。当员工觉得“工作有意义、成长有路径、付出有回报”,不用催,他们自然会往前冲——这才是可持续的管理,也是每个团队都该追求的答案。
想摆脱“工具人”管理困境,让团队既出业绩又有温度?
Photo by Tim Gouw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获得更多管理思想与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