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是美国史学名家,其最有名的作品是《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Richard Hofstadter
近期出版的《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则可算是《反智主义》的姊妹篇。
这两本书关心的都是“思维模式”。
偏执狂是个心理学术语,霍夫斯塔特用这个词并不是特别成功,没有反智主义那样(部分)经由他的经典分析而成为一个被大家接受下来的日常用语。
霍夫斯塔特所说的偏执狂,主要表现就是阴谋论。他这本书的实质内容,不如说是,美国人为什么在讨论政治时经常会陷入阴谋论。
他自己给偏执狂下的定义就是“那种有着极端夸张、多疑和阴谋论幻想的特点的思想风格”。
和阴谋论紧密相关的是一种强烈的受迫害感。这其实就是阴谋论的核心推动力。
举个例子会比较好理解。
霍夫斯塔特在书里说,肯尼迪遇刺后有一个参议院提出了一个关于控制枪支的法案,然后大家展开了正常的讨论。但有一个人的发言有典型的偏执狂风格。他说,提出这个法案是“颠覆势力又一次企图把我们变成社会主义政府的一部分……帮助我们的敌人夺取政权。”
![]()
这种话语我们就很熟悉了。
更离谱的是,在一个关于反对在自来水中投放氯气进行消毒的运动中,也有人指控说,城市供水氯化是“打着公共卫生的幌子推进社会主义,或者通过在供水中添加化学物质搞坏民众大脑,以便人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阴谋的影响。”
——这种话确实让人觉得“偏执狂”这个精神病学术语用起来挺合适,因为这听着完全不像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除此之外、光明会、共济会、金融家企图颠覆美国之类的阴谋也一直流行着。
![]()
阴谋论的核心特点是,相信“存在一个庞大、暗中行事且执行能力异乎寻常的国际阴谋网络,意图实施最邪恶的行径”。
比如美国人在冷战时期认为,有一个破坏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阴谋,罗斯福新政就是核心表现;政府高层被共产党严重渗透,此外全国都已遍布共产党特务。
这种“境外势力几乎控制了美国”的奇思妙想怎么会有人信呢?
这就要讲偏执狂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大多表现得非常学术,收集了大量证据。“它极具幻想色彩的结论促使它不懈地追求证据,从而证明那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唯一可以相信的。”
事实上,偏执狂给出的阴谋论叙事往往相当连贯,问题甚至就在于过于连贯了。
因为真实世界就是那么草台班子,不可能有跨越时间、地域的环环相扣的阴谋实施。
![]()
因此,这种“严谨的论证归根到底是荒谬的。”
偏执狂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在于缺乏可证实的事实,而是在叙述事件的某个关键点上,总是会出现想象力的奇特飞跃。
简单讲,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只要结论先行,那么不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大堆证据,然后在一些关键环节发挥自己的臆想,一个完整的阴谋就被编造出来了。
总之,这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种精神病的表现,不然凭借常识和推理能力,是不难发现阴谋论的荒谬的。
这种精神病的深层根源是预设了一种非黑即白、善恶对决的政治图景,邪恶势力的威胁巨大,正是这种受迫害幻想促使人接受阴谋论。
归根到底,在人还是猩猩的时候,区分“我们自己人”和“敌人”就是最基本的一种能力,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因此有着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是一种强烈的情感需要,找到“我们自己人”就有了安全感,找到“敌人”就能发泄仇恨、焦虑。因此人很容易陷入其中。
问题当然在于,我们已经不是猩猩了,世界的运转已经高度复杂,“我们自己人”和“敌人”早已不是“我们这群猩猩”和另一群想来抢领地的猩猩那样清晰分明。
霍夫斯塔特这本书虽然主要分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但其揭示的偏执狂政治思维模式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因此依然有现实价值。
毕竟,我们都是“第三种猩猩”。
知识的创造需要成本,
您的支持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如果 你喜欢纸质刊物的踏实感,
可以带本《三联生活周刊》在身边
优质纸媒代表,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订阅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邮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390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