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格局已趋明朗,持续数年的深度调整态势不可逆转。这一变化对仅有一套自住房的家庭影响有限,却让全国占比高达45%的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直面严峻挑战。当前环境下,这些家庭需要清醒认识到,持有大量房产已非财富增值的保障,反而可能带来沉重的现实压力。以下四大难题,值得每一位持有多套房产者高度关注。
第一、变现困境加剧:有价无市成常态,资产流动性骤降
当前二手房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挂牌激增而成交萎缩”。各地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创下历史高位,而潜在购房需求却在经济环境影响下明显收缩。
这种供需关系的根本性逆转,导致房产从过去的“香饽饽”变成了如今的“烫手山芋”。
成交周期大幅延长:过去可能几周内就能成交的房源,如今挂牌数月甚至更久无人问津已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房东愿意将价格下调至显著低于市场评估价,也未必能迅速吸引到买家。
买方市场占据主导:购房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议价空间和选择余地,观望情绪浓厚。房产投资“稳赚不赔”的预期被彻底打破,投资性需求大量退场,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也更趋谨慎,对价格极为敏感。
资产流动性风险凸显:对于持有多套房的家庭而言,房产占其家庭资产的比重通常极高。当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时,意味着在需要资金周转(如应对突发医疗、养老需求或子女大额支出)时,难以快速将房产转化为现金,资产“冻结”风险增大。
第二、房贷压力陡增:收入缩水遇上刚性支出,双重夹击
前些年经济高速增长、收入预期乐观时背负的房贷,在当前经济转型期,正成为许多多套房持有者难以承受之重。
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实体经济面临挑战,部分行业收入下滑或增长停滞,使得许多家庭的现金流变得紧张。过去轻松应对的月供,如今可能占据家庭收入的过高比例。
利率下调红利难享:虽然近年来央行多次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但选择固定利率房贷合同的家庭(尤其是在前些年利率较高时签订的合同)无法即时享受到降息带来的月供减少。如案例中的郑斌,即使市场利率下降,其8000元的月供仍雷打不动。
房价下跌加重心理负担:房产市值的大幅缩水(如案例中房产价值从160万跌至110万),虽然不影响实际月供金额,但会显著加剧持有者的心理焦虑和财务挫折感。偿还贷款购买了一项价值不断贬值的资产,这种“负资产”风险令人忧心。
第三、养房成本持续攀升:隐性支出不容小觑
持有房产绝非“零成本”,除了一次性购房支出和贷款利息外,持续性的“养房”成本正在逐年水涨船高,对多套房产持有者构成持续性的现金流出压力。
刚性费用叠加上涨:物业管理费是最大头的持续性支出。动辄每月数百元的标准,对于持有数套房产的家庭,仅此一项年支出就可能轻松过万。此外,取暖费(北方)、电梯使用费、公共维修基金分摊等,都是固定且往往逐年上调的支出。
维护成本与空置损耗:房屋需要定期维护保养,小到水电维修,大到外墙、管道更新,费用不菲。若房产处于空置待售或待租状态,不仅没有租金收入,还需持续支付上述各项费用,并承担房屋自然损耗加速的风险。
通胀推高持有成本:在物价普遍温和上涨的背景下,与房产相关的服务(如人工维修费、材料费、物业公司运营成本)也必然随之上涨,导致养房成本的刚性增长趋势难以逆转。
第四、“以租养贷”模式失效:租金下行与出租困难并存
过去被许多投资者视为“法宝”的“以租养贷”策略,在当前的楼市环境下正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难以为继。
三四线城市:租客难觅,空置率高企: 人口持续向核心城市群、省会城市流动,导致众多三四线城市及非核心区域的租赁需求显著萎缩。大量房源竞争有限的租客,使得房屋空置期延长,租金水平承压下行,甚至长期空置无法出租。
一二线城市:租金回报率走低: 虽然大城市租赁需求相对旺盛,但同样面临新增租赁房源(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增多的压力。同时,经济环境也影响租客的支付能力和租金预期,导致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的租金水平也出现松动或涨幅远低于预期。租金收入往往难以覆盖持有成本(房贷+养房成本),更遑论产生正向现金流。
管理成本与风险增加:出租房产涉及租客筛选、合同管理、房屋维护、纠纷处理等,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或委托中介产生额外费用。遇到租客拖欠租金、损坏房屋等风险,更是雪上加霜。
理性应对:审时度势,优化资产配置
面对楼市新常态下多套房持有的四大难题,相关家庭亟需转变观念,采取务实策略:
重新评估持有必要性:深刻审视每套房产的实际用途(自住、投资、子女预留等)、租金回报率、持有成本和未来升值潜力(需极其谨慎乐观)。对于非核心、流动性差、租金覆盖成本困难且无明确自用需求的房产,应优先考虑处置。
把握相对高位,落袋为安:尽管市场整体下行,但在局部区域或特定时段(如政策刺激窗口期),仍可能存在相对较好的出手机会。与其在漫长的阴跌中承受持续的压力和贬值风险,不如在价格尚可接受时果断变现,将纸面财富转化为安全流动性。“现金为王”在通缩预期或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降低杠杆:对于难以立即出售但房贷压力巨大的房产,可探索与银行协商(如能否部分转浮动利率、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月供等,视具体合同和政策而定)。核心目标是减轻每月刚性现金流出压力。
寻求专业财税建议:房产处置涉及税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持有年限、城市、房产套数情况下的税费差异巨大。在做出出售决策前,务必咨询专业人士,精确计算税负成本,优化处置方案。
刚需购房者保持理性:对于有实际居住需求的购房者,当前市场确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议价空间。但需牢记,房产的居住属性应放在首位,投资属性已极大弱化。应量力而行,充分评估自身长期还款能力,避免在政策刺激下盲目加杠杆。
结语:顺应趋势,守护财富安全
中国房地产市场告别高速增长、普涨的时代已成定局。对于占比高达45%的持有大量房产的家庭而言,认清形势、正视难题是当务之急。房产从“财富象征”变为“管理负担”的风险真实存在。唯有主动调整,审慎评估,优化资产结构,方能在市场深度调整中有效规避风险,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家庭财富,为未来的养老和生活保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及时行动,理性决策,是应对这场“房产变局”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