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些洞,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墓”。
它们是一道道历史的伤疤,是两千多年来,无数盗墓贼留下的盗洞。
依稀还记得,当年我去参观兵马俑,站在一号坑前面,远远望过去,坑里除了整整齐齐的兵阵,确实还能看到一些大小不一的“黑洞”。
有的在坑壁,有的甚至在陶俑之间,冷不丁一个窟窿,黑黢黢的,像是大地突然张开的嘴。
我当时也愣了一下,心里嘀咕:“这怎么回事?难道是后来人埋进去的?”
结果讲解员一句话把我点醒了:
“这些不是葬人的墓,是偷东西的人打的洞。”
你再一想,对啊,秦始皇陵修得那么深、那么大,陪葬坑里埋着成千上万的兵器、车马、陶俑,怎么可能没人动歪心思?
从秦末开始,一直到民国,甚至近现代,盗墓这事,就没停过。
这些洞,就是证据。
它们不是同一时期挖的,也不是同一批人干的。
有的洞打得直、挖得深,一看就是老手;有的歪歪扭扭,像是临时起意、仓促动手。
你站在坑边看这些洞,恍惚能感觉到——
有些人摸黑进来,是想拿点铜剑铁戈,出去换钱;
有些是乱世中人,活不下去了,进来赌一把命;
还有一些,纯粹就是坏,就是要破坏。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真正得逞。
为什么?
因为秦陵的结构太复杂了,坑道之间还有坑道,俑坑之外还有俑坑,水银、流沙、机关……传言不少,真敢往下闯的人不多。
再加上陶俑这东西,在古代根本不值钱。
你搬一个出去,重不说,还容易碎,卖不了几个钱。
所以绝大多数盗墓贼,进来转一圈,摸点金属器就走了,陶俑?他们看都不看。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洞里面,几乎从没出土过陶俑。
不是没有,是他们不要。
你要问:“那这些洞,到底是哪些人挖的?”
答案是:什么人都有。
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那拨人报复性发掘,到东汉赤眉军、唐末黄巢、五代温韬……这些历史上排得上号的“盗墓大佬”,都来过。
民间零散盗挖的更是不计其数。
你说有没有附近村民干的?
也有。
但你要说这70多个洞全是村民挖的“坟墓”,那就太离谱了。
老百姓埋人,不会埋到皇帝陪葬坑里来,更不会挖得这么深、这么隐蔽。
这些洞,大部分是盗洞,小部分是后期地质沉降或施工导致的塌陷,被后人误读成了“墓穴”。
我后来查资料时还发现一个细节:
有些盗洞的开口位置极其刁钻,正好避开承重结构,说明打洞的人懂行,甚至可能是当年参与修陵的工人后代,偷偷摸回来“取货”的。
但他们也没想到,秦陵地宫根本没那么容易进。
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坑,只是整个陵园的冰山一角,是外藏系统的一部分。
真正的主地宫,到现在都没打开。
而这些盗洞,绝大多数只进入到俑坑外围,连第二层都没突破。
考古人员在清理这些洞时,偶尔会发现一些盗墓者留下的“痕迹”——
比如汉代的铜钱、唐时的麻绳、明代的瓷片,甚至还有民国时期的烟斗。
这些东西现在也成了“文物”,带着另一种历史温度。
文物保护中有一种理念叫“原状展示”,就是说,不回避伤疤、不掩盖痕迹,就让历史以最真实的样子呈现给人看。
这些洞,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它们不是瑕疵,而是另一种“活”的史料。
那为什么挖了这么多洞,却没发现陶俑?
答案已经很清楚:
因为盗墓者根本就不是冲着陶俑来的。
所以,这些洞的存在,恰恰说明:
兵马俑能完整保存到今天,不是偶然。
正是因为它们“不起眼”,正因为它们“不值钱”,反而躲过了无数场浩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