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岸的野菜地浸在晨雾里,刚褪去的露水还沾在芦苇叶尖。李婉清屈膝半蹲,指尖轻轻掐住薇菜嫩茎 —— 那茎秆带着清冽的土腥气,掐断时脆响一声,像极了她小时候在这河边捡到半片古陶时,陶片碰撞石头的声音。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棉麻短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间串着的三颗灰陶珠;发髻上那根骨头簪子磨得发亮,簪尾还留着几道浅痕,是去年她照着博物馆画册里半坡遗址的展品,自己用砂纸细细打磨的。
风卷着河水的潮气掠过,她抬手拢了拢额前碎发,掌心不经意蹭过身边的陶罐。罐子粗粝得硌手,绳纹深深嵌在陶土里,是她跟着村里老人学的古法捏制,不知何时,这里扔了一只,她拿起来把玩。
“姑娘,你手上的陶罐是哪里来的?”
徐婉清闻声回头,看见一位神情激动的学者和一群拿着手机拍摄的大学生。她没想到,这个用古法捏制的粗陶罐,竟让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目瞪口呆。
“这不可能...”张博士推了推眼镜,声音发颤,“这纹路、这造型,甚至这个小缺口,都和西周的豳地陶罐完全一致!”
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
当婉清随口哼起奶奶教的古老调子时,音乐系学生突然惊呼:“这调子和《诗经·采薇》的古音复原版本一模一样!”
她手腕上三颗灰陶珠碰撞发出的声响,竟然暗合西周“击壤”的节奏;她采摘薇菜的手势,与考古出土的“采野菜陶俑”完全重合;就连她发间的骨簪,都与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上的鸟纹丝毫不差。
最神奇的是,当无人机掠过上空,屏幕中的婉清举簪向天的身影,竟与博物馆青铜器“鸟纹卣”上的纹饰完美重叠!
这一刻,穿越四千年的时空在这片河滩上交汇。白鹭静立,微风止息,只有文明的心跳在每个人胸腔中共鸣。
“我研究西周文明三十年,”张博士感慨道,“从未想过能亲眼看见活的历史。”
如今,这片河滩即将建成考古公园。但徐婉清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明从未消失,它就藏在奶奶教的歌谣里,在手工捏制的陶罐中,在每一代人口耳相传的记忆里。
夕阳西下,婉清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但她掐断薇菜茎秆的清脆声响,却永远回荡在时光的长河里。
注:《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2022年3月4日写于西安 2025年9月8日修改 图片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