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喜欢旅行与美食,请关注+置顶我,谢哈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潮州民歌述略
作者:马 明
来源:广东省乐器协会
摘要
潮汕方言中不但保留了中古以前的大量古音,在声调上也保留了相当完整的古四声系统,阴平、上、去、入和阳平、上、去、入,共有八个声调。八个声调的高低舒促,十分符合吟诵的抑扬顿挫的需要。潮汕方言在实际应用上,还分为文读和白读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些差别。文读方式的指诵文吟诗、读书讲学用的。文读方式在唐朝时已形成雏型,到宋、明已相当完善。白读方式是潮汕人民日常生活用语,本地人称为“白话”,外地人称为“土语”。
一
潮汕方言声调的音乐成分
民间歌曲,其原始形式多属于“徒歌”。《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继而被以管弦。”这说明民歌是“干唱”,没有伴奏的,民歌是着重于语言的艺术。
从古代和现代的民歌情况看来,民歌的音乐性,主要还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它的旋律、节奏以及歌词内容的表达,都受语言的音节和声调的制约。古人把语言的“四声”与音乐的“五音”进行对应连比。如李季节在《音韵决疑·序》中说:“平、上、去、入,出行闾间,沈约取以和声(五音),律吕相合,窃谓宫、商、角、徵、羽即五声也。”这种在音乐中重视声调的观点,一直延续到后世凡是与音乐有关的各种艺术形式。
潮汕方言中不但保留了中古以前的大量古音,在声调上也保留了相当完整的古四声系统,阴平、上、去、入和阳平、上、去、入,共有八个声调。八个声调的高低舒促,十分符合吟诵的抑扬顿挫的需要。有人说,潮语多闰声,意思是说潮汕方言的字音多有一字多声的,在潮汕方言的八个声调中,有的一声一个音,有的一声数个音。如潮语的分[hung1]字的发音(阴平),以简谱标音,属3(mi),云[hung5](阴上)则为5(sol),这是一声一个音的例子。一声数个音例子的,如:训[hung3](阴去)则为567(sol la si),混[hung6](阳上)4567(fa sol la si)。
归纳起来,分、粉、训、忽、云、混、份、佛,此八个潮汕语音同是[hung],但因各自的音调高低不同,亦有单音或多音,因此造成音调的抑扬顿挫。
潮汕方言在实际应用上,还分为文读与白读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些差别。文读方式的指诵文吟诗、读书讲学用的。文读方式在唐朝时已形成雏型,到宋、明已相当完善。下面用潮州市语音,以文读方式朗诵李后主的词——《浪淘沙》补插拼音(简谱表),注以潮语拼音和简谱作为其音调对照。
白读方式是潮汕人民日常生活用语,本地人称为“白话”,外地人称为“土话”,因为它在语言中带有较多的方言土语,形成与文读的差别。演唱民歌居多属于白读方式。
二
潮州民歌的历史追溯
用潮汕方言演唱民歌而登录于史籍、文献者,较早可见于清顺治(公元1644—1662年)间,吴颖任潮州知府,其新修《潮州府志》,述及民间歌舞颇详,载曰:“樗蒱(注:一种博弈的游戏)歌舞,傅粉嬉游,于今渐盛,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中有无其字,而独用声口相授,曹好之,以为新声。”这是对潮州方言演唱民间歌舞的史籍记述。
迨至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甲戌年重修的《澄海县志》风俗篇“声歌”中的记载就更详尽:“粤人尚歌,儿女于岁时聚会,每以歌唱相娱乐。吴冉渠《粤风续》、王阮亭《渔洋诗话》皆采之,以为颇有乐府清商子夜诸曲之遗,澄邑亦好之,共矜新调,名曰輋歌。郡故与漳(州)泉(州)接壤,音颇相近,特多有声无字,且平仄互叶,俗谓潮音”。
以上的两段话说明,在三百多年前已采录了以潮州方言演唱的民歌。所谓潮音“特多有声无字”是误解。因潮州方言中有着中古音,大多可找出原字,但有的字被同音字所代替,有的则以讹传讹,而被当成借字或错别字而已。《澄海县志》就采用官话注音的方式,如:
《钓鱼歌》
悠悠溪水七丈深,七个鲤鱼头带金;
七条丝线钓不起,钓鱼哥儿空有心。
悠悠溪水七丈流(”流“可读“劳”),
七个鲤鱼游过沟(”沟“可读“高”),
七条丝线钓不起,钓鱼哥儿枉自劳。
后一段带括号的读音是《澄海县志》中原有的,按字面读官话发音,其实际音是潮州方言,证明这民歌是用潮州方言唱的。
《澄海县志》录下来的民歌,至今已两百多年,但它的起兴句到现在还在流传,如:
《日游官路西》
日游官路西,踏上松丛砍松栽,
呼鸡亦须一把粟,无粟呼鸡不肯来。
日游官路边,踏上松丛折松枝,呼鸡亦须一把粟,无粟呼鸡不到边[读bin1]。
笔者在潮州市搜集到的《蹬跺官路西》,可查到其历史原型(见图一):
潮汕民间歌曲的演唱活动,在明末清初就很活跃,在《澄海县志》中记载:“当春农时,夫男于田插秧,妇子馌饷挝鼓,踏歌相劝慰,是为秧歌。”这几句话对当时的民歌活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在民间的每个节庆里,民歌的演唱也非常活跃,如:“正月鸣钲击鼓,演于灯光之下,又谓之闹元宵。”潮汕习俗,元宵节有闹花灯的活动,凡是在元宵节前有喜事之家,诸如新婚或添丁之庆,必须到祠堂去挂灯笼,并且在元宵夜也要在自家门口挂灯笼,欢迎亲友上门来喝功夫茶吃喜糖和闹新房,也就有在闹新房中斗歌逗乐的,如果新郎新娘受窘下不了台,或宾客过分戏谑,伴娘会从中解围,这就形成斗歌的场面。《澄海县志》评说:“一唱三叹,无非儿女之词,情形之感叹也,然天机所触,衬以土音俚言,弥觉委屈婉转。信口所出,莫不有自然相可之韵焉,千古风雅,不以僻处海滨而有间,斯固采风者所不废也。”
三
潮州民歌的歌种简介
号子:建国后由于劳动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强体力劳动大为减少,故此在城市、农村,已很少有劳动号子。如《桩墙号子》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产物。
潮汕地区建造房屋,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两面用木板夹紧,中间填以灰、沙、黄泥,然后用木柄的铁桩头夯实,要夯得力量均匀结实,施工过程要由工头指挥操作,这就自然而然地由“领唱”与“和唱”的相互呼应,形成二部合唱的号子。”
潮汕歌仔:潮汕人把唱民歌称为“唱歌仔”[cio3gua1gian2],是潮汕民间的口头文学。在一般介绍潮汕文化的文献中,只把它作为歌谣,只有文字,没有曲调,这就使这些民歌不能见其全貌而大为逊色。
民间歌谣是唱出来的,潮州歌册也是如此。它最初也是妇女演唱的,后来,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搜集民间传唱的资料后,编成唱本,再通过妇女的演唱而传播开来的。
潮汕歌仔和潮州歌册的共同之处,都是以潮汕方言文学为其基本构成的因素,其结构基本上为七字句,四句一组,每组一韵,其音调以自然声调诵唱为主。其区别在于体裁,潮汕歌仔短小精悍,多以白读方式表达,运用口语、俗语较多的日常生活语言,内容涉及潮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潮州歌册是在潮汕歌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绝大部分是以历史传奇故事改写的长篇叙事说唱文本。
文艺分类都把潮州歌册列为曲艺类的说唱文学,但它与潮汕歌仔又有很多相同的基本因素,故此我们搜集民间艺人演唱的较为短小的潮州歌册,记录其音调作为潮汕歌仔介绍。如《百屏花灯歌》就是一个例子。据说在清朝元宵节,潮州府城大摆灯花,把几千年的历史传奇、人物故事,绘制成百屏花灯展出,这首歌就把这花灯里的故事情节,用潮歌的形式演唱出来,一直流传至今。
曾经有人把部分潮歌称为“唱畲歌”或“唱邪歌”,“畲”与“邪”的潮语同音不同义,1928年金天民等记录出版的《潮歌》中,开始用“畲歌”之名,说应称“畲歌”者,认为有一部分潮歌是从潮州的畲歌传过来的。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民歌中是有与之相同的民歌,如:潮歌中的《畲歌畲嘻嘻》。这首歌或用其为起兴句的同类民歌相当多,但在潮汕地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
畲歌畲嘻嘻,我有畲歌一畚箕,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八十勿磨边。
畲歌畲嗨嗨,我有畲歌一米筛,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八十勿磨来。
而潮州凤凰山的畲族《斗畲歌》是用畲语唱的,起兴句一样,内容也相似:
畲歌畲咳咳,
我也有畲歌一米筛,
人来客去我唔唱,
我留哙姑嫂挨砻唱一米筛。
畲歌畲嘻嘻,我也有畲歌一簸箕,
人来客去我唔唱,
我留哙姑嫂挨砻唱一簸箕。
说它是“唱邪歌”则是因为它的唱词中有“不正经”的成分,如:
畲歌畲嘻嘻,一人二个妻,
一个有仔一个无,无个终着“店眯眯”。
畲歌畲咳咳,无人二个媛,
一个是真一个假,假个终着掠去刣。
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也掺杂着不少潮汕方言,民族文化的互相吸收、融化交流,这是客观的存在,为了保存其原貌,在潮汕歌仔中还是把它作为潮歌的一部分,不另列为一个歌种。
潮歌中还有一种“竹板歌”,也称“扣歌[ka3go1]”,多为穷苦的民间艺人用以沿门卖唱,故民间又称为“扣门脚歌”。演唱形式由一人手持竹板击节,边唱边敲。句式以7字句为主,每4句为一小节,中间可随时转韵,多属叙事长篇或短篇,与潮州歌册有相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潮州歌册是家庭妇女的自娱文艺,演唱声调比较平稳,扣歌则多为卖唱性质,由男人掌唱,演唱声调抑扬快缓,较富表演性。
粤东渔歌:广东省濒临南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港湾,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的饶平县和南澳县起至惠东县,海岸线有400多公里。渔民基本上操潮汕方言,所唱的民歌,为区别于珠江口的咸水歌,统称为粤东渔歌。
粤东渔民,大体上可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两种:陆上渔民的特点是船小,人数三至五人,当天出海当天回港或下午出海,次日上午回港,生产方式是浅海作业,这类渔民纯属陆上居民,但以捕鱼为生,他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歌调,其生活和风俗习惯与陆上居民无差别。
海上渔民可分为拖船渔民和鲘船渔民。拖船渔民的生产特点是船大人多,全家都在船上生活,每次出海,短则半月,长则一个月以上,其生产形式属深海作业,人们通常称他们为深海渔民。深海渔民流动性较大,他们常来往于本省和香港、澳门和南海各渔场、港口,其生活习惯与珠江三角洲的渔民基本相同,他们常唱的歌调有咸水歌、高堂歌和粤曲、小调。
鲘船渔民的生产特点是船比浅海渔船大而比深海渔船小,人数约10人左右,也有全家随船出海,但多数是劳力者出海,家眷则住在小船屋里,游居于过去有“浮水乡”之称的浅海。鲘船渔民每次出海短则5至7天,长则半个月以上。其生产方式属中海作业。建国前,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具,长期租借渔行的船只谋生,但由于长期在海上生活,与陆上人较少交往,在旧社会,他们被视为异族,受尽渔霸的压榨和凌辱,“落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这类渔民的语言与陆上人同操闽南次方言潮汕话。建国后,人民政府在沿海建造房屋,使他们上岸定居,进行民主改革,建立集体渔业经济组织,使他们得到和岸上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渔民演唱民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主要反映渔民本身的生活和生产,如南澳的《南澳鱼名歌》、《渔工苦》;海丰渔民妇女演唱的《纺线歌》、《织苴歌》以及反映婚娶的《心焦歌》、《叮咛歌》;也有以戏文为其演唱内容的,如《跑马射箭陈三兄》、《五娘欲嫁陈三兄》,以及反映旧社会渔民的苦难和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可以说渔歌在渔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渔歌的歌词结构工整,讲究对偶关系。4句为1首,每句以7字为主,亦有少量是5字、8字的,首句有3字、5字、7字。如海丰鲘船歌《肚内有歌拿来唱》:
竹仔尾摇风,宝镜唔磨多唔通;
肚内有歌拿来唱,藏在肚内唔通隆。
竹尾摇丝丝,宝镜唔磨多唔圆;
肚内有歌拿来唱,藏在肚内唔值钱。
鲘船歌的这种词格称为“四句为一脚,八句为一双”。第一段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二段要转韵。
粤东渔歌的调式,宫、商、角、徵、羽都有,以徵调式最多,宫调式次之。羽调式又次之,商调式和角调式只有少数几首。曲式结构可分为系列之种:
1、比较单一的,如《纺织歌》,上下两句构成乐段。
2、复合乐段,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如《讲着苦情痛心肝》。
3、长、短乐句结合灵活。如《好君要有好娘配》第一、二句是长短乐句,第三、四句为对偶句。
4、上、下乐句组成乐段,在下句结束后加一衬句,再重复下句歌词的末尾三个字,构成一个补充句做结束。
渔歌的衬词常用啊、咧、喂、哪、哎、个、就、哆、嘟、啊咧、啊哆等。
渔民歌手善于吸收其它民间音乐的音调,如戏曲的唱腔、戏曲的过门和外来的歌曲,作为渔歌的衬腔、衬句,如《好君要有好娘配》是以《摇船歌》为基础,吸收了白字戏的拖腔“哎咿哎咿哎”放在乐句的句末,其调名为“哎咿哎调”。又如《出海捕鱼拼头名》的下句“扯起二帆船要行啊哪个哟唉哟”和《眺开湾外三张帆》的衬句“来呀么咿嗬嘿”,显然是外来歌曲的曲调。又如《乙尺上调》、《啦咐啲嘟调》等,是用戏曲音乐的过门作为衬词的。
礼仪歌:潮汕人的礼教和宗教观念比较浓厚,表现在婚嫁方面,除了旧社会的“媒妁之诵言,父母之命”、“明媒正娶”等等封建伦理观念之外,反映在结婚仪式上的隆重与繁琐。在结婚时要请伴娘(亦称青娘,一般由媒人担任)“做四句”,伴娘实际上是婚礼的司礼,引导婚礼进行,该做那几项礼节,由伴娘安排,伴娘“做四句”,把礼仪的内容,用祝福、赞美、吉祥的词句诵唱,俗称“呾雅话”,再就是《伴娘歌》(亦称青娘歌)。从新娘出嫁前在娘家拜别爹娘、姐妹,到进新郎家门“拜司命司”(灶神爷,即所谓掌握人间命运之神)、行礼、入洞房以及让新娘熟悉以后要处理的家务等等共20左右段。“做四句”中虽然也包含有一些封建社会的词句,但它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有教育新婚夫妇要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等做人的美德意义。
歌舞小曲:潮汕民间有不少歌舞,一般都在农闲的春节和元宵节以及迎神赛会时在广场演出,著名的有潮阳市和普宁市的《英歌舞》,扮演宋朝梁山泊108条好汉化妆混入大名府搭救梁山头目卢俊义的故事。其表演分为文、武场,武场表演的演员穿戴戏曲武生打扮,手中有节奏地敲击短棍,用潮州大锣鼓伴奏,气势甚为雄伟;文场称“英歌后棚”,带有歌舞、旱船、杂耍等表演,伴奏用潮阳的笛套锣鼓。《唱英歌》,就是英歌后棚载歌载舞以旱船表演的歌舞,所以有“送郎送到杨柳坡,……摇呀摇!摇呀摇!打锣打鼓唱英歌。”之词。
流行于南澳县的《车鼓舞》,又名《拖车鼓》或《推车鼓》,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以游行表演为主,舞台表演为辅,表演者9—11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传入南澳,也和《英歌舞》有相似的内容,即表现梁山泊好汉乔装成江湖艺人,配以舞蹈、杂耍和推车鼓表演,代表作《十二月歌》、《卖膏药》就是其表演的歌曲。
潮汕地区的歌舞小曲,为潮汕人熟悉并较早被潮剧所吸收改编的是《十二月灯笼歌》,简称《灯笼歌》,它被改编为潮剧《苏六娘》中的锦出小歌舞《桃花过渡》。查明朝万历刊本《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的剧本中,并没有《桃花过渡》这一折,据说是上世纪20年代潮剧艺人加插进去的。这一改编,既符合剧情的需要,又使原剧更为生动活泼,但它的音乐却是《十二月灯笼歌》的原型。
《十二月灯笼歌》的曲调流畅活泼,而且它可以采用独唱、对唱、和唱、歌舞表演各种形式,所以利用其曲调配词的民歌数量相当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彭湃烈士就用《灯笼歌》调填新词,在宣传土地革命斗争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在潮汕民歌中还有相当部分以潮州音乐的弦诗曲和在别处也流行的小调如《螃蟹歌》、《补缸歌》等曲调填词的。由于小调的旋律性较强,与潮汕方言结合,容易上口,甚得群众的喜闻乐见。
儿歌:潮汕的儿歌是比较丰富的。从母亲哄婴儿入睡的摇篮曲、牧童的放牧歌以至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现象,无所不包,或者以为儿歌只是反映儿童的思想感情或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已。其实并非如此,社会生活中一些尖锐的问题往往通过童谣来间接地反映,反而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就是一首在潮汕无人不晓的《天顶一只鹅》或者《天顶飞雁鹅》,它却反映了早期潮汕人为生活所迫,离乡别井到南洋过番的艰辛生活,在20世纪2、30年代,每个小孩都会唱。你不要小看它那诙谐的隐喻,在那邮电信息还不是很畅通的岁月里,它反映着全潮汕的侨眷、侨属对国外亲人的牵挂之心。
潮汕的儿歌和我国各地的儿歌,除了它用儿童的母语潮汕方言演唱之外,它们的特点是共通的:歌词句式简短,语言生动,多为7字句、5字句、3字句,以4句或6句为一首。常以一两个3字句起头,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它的音域不广,一般在8度以内,结构严谨,大都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构成乐段。
生活音调:潮汕的小吃是很有名的,小贩沿街叫卖、吆喝,这些生活音调没有固定的曲调,为了招徕顾客,他们“唱”得很动听,用潮汕方言甚至夹杂着侨居地的语言,它反映了潮汕侨乡的风情。
你还记得小时候吗?
睡觉前妈妈总是会念童谣给我们听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
天定一粒星
地下开书斋
还有两只牲牛一只溜
你呢?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
感觉现在的小孩子都不怎么讲童谣
有些文化习俗
也慢慢的淡化了
潮州童谣
不仅是潮州文化的一只支系
也是一代人儿时的记忆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